|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B.为了证明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 嗔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
(1)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天下。
本题解析:
小题1:“属”是跟随的意思。
小题2:从文中“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可知项羽在垓下时候有八百多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文章意思,然后把每一个选项描述的内容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一般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1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泣”、“莫”、“所”、“尝”、“败北”这些字应特别注意。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汉军和诸侯兵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难道汉军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丽的虞姬,一直受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往左走,就陷进大沼泽地中,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打了七十余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拥有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在后面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这时候,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没有愧吗?仅项羽一人就杀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31题。
赵咨,字文楚,东部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嘉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乃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大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也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迎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儿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朗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
B.诏书切让?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干:干预。
2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父畅,为博士。
B.咨恐母惊惧。
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咨乃谢病去?②因请为设食.谢曰
B.①令敦煌曹皓?②欲令速朽
C.①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②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D.①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②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
2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元储,也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旁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3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事三年,以疾自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DACBC
本题解析:25.D(干:冒犯)26.A(博士:古,传授经学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27.C(A项谢①动词,告辞。②动词,道歉。B项令①名词,县令。②动词,让,使。C项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D项与①动词,参与。②介词,跟)28.B(①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现赵咨的孝行)29.C(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30(1)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你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1)两个分句,说了两个人物的行动,前者是盗贼“奔去”,后者是赵咨追之与物。①“视事”即任职。“自乞”即自己乞求免职)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起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嘉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慕、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饰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道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起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
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往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来风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凡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抵、萧建让其领会起咨的临终道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注:(1)有服:服丧。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
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与上面的文字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3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参考答案:(1)C(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中孟子对君臣双方各自提出来了要求: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自我完美。上面的文字强调君王要视臣如手足。)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君臣要互相尊重,君如何待臣,臣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报君的思想。
本题解析:
(1)本段文字的意思是: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人;(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的去处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圭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其去所;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圭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寇仇。(成了)寇仇,还如何服孝呢?”
从内容上不能看出,孟子之所以用反问句是启发宣王思考,对待臣子的亲和态度和关爱的行为,是让臣子信服的关键。而不是强调君王要向臣子让步。所以C错。
(2)译文: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这段文字还是在论述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与选段的第一段有相通之处:君要善待臣子,臣子要敬重君王。两者都要修为,能以尧舜为榜样,这样的君臣关系才能和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日:“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略:简略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可以书遗余日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而有万尺之势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有车过腹痛之语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3.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C.选文第一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对比,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
D.选文第二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A
4.(1)(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去那里求画。
? (2)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晚上煮笋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饭喷得满桌都是。
? (3)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古人所以重施型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但以刘日薄西山/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