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7-17 21:27: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的“语”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吾语女
A.琵琶声停欲语迟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及断句
 张庭珍,字国宝,临潢全州人。父楫,金商州南仓使。岁壬辰,籍其民数千来降,太宗命监榷北京等路赋课,俄改北京都转运使,因家北京。岁辛亥,宪宗即位,以庭珍为必阇赤。高丽不请命,擅徙居海中江华岛,遣庭珍往问之。其王言:“臣事本朝未尝不谨,而大军岁入侵掠,避而走险,不得已也。”且赂庭珍金银数千两。庭珍却之而归,以状闻。帝为禁戍兵无擅入其地,高丽以安。
  世祖即位,自将北伐,以庭珍熟知西京入漠南路,遣立沙井诸驿,兼给粮运,俄授同佥土蕃经略使。至元六年,安南入贡不时,以庭珍为朝列大夫、安南国达鲁花赤,佩金符,由吐蕃、大理诸蛮至于安南。世子光昞立受昭,庭珍责之曰:“皇帝不欲以汝土地为郡县,而听汝称籓,遣使喻旨,德至厚也。王犹与宋为脣齿,妄自尊大。今百万之师围襄阳,拔在旦夕,席卷渡江,则宋亡矣,王将何恃?且云南之兵不两月可至汝境,覆汝宗祀有不难者,其审谋之。”光昞惶恐,下拜受诏,既而语庭珍曰:“圣天子怜我,而使者来多无礼,汝官朝列,我王也,相与抗礼,古有之乎?”庭珍曰:“有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光昞曰:“汝过益州,见云南王拜否?”庭珍曰:“云南王,天子之子,汝蛮夷小邦,特假以王号,岂得比云南王?况天子命我为安南之长,位居汝上耶!”光昞曰:“既称大国,何索吾犀象?”庭珍曰:“贡献方物,籓臣职也。”光 昞无以对,益惭愤,使卫兵露刃环立以恐庭珍。庭珍解所佩弓刀,坦卧室中曰:“听汝何为!”光昞及群下皆服。明年,遣使随庭珍入贡。庭珍见帝,以所对光昞之言闻,帝大悦,命付翰林承旨王磐纪之。
  宋平,迁平江路达鲁花赤,改同知浙东宣慰使司事。未行,拜大司农卿。连居亲忧,起复南京路总管,兼开封府尹。开封有控鹤军士十余人,赁大宅聚居,纵横街陌。庭珍始至,察其必为盗,急捕之,得宝玩、器服、子女满室,穷索其党,俱杀之,民以为神。河决,灌太康,漂溺千里,庭珍括商人渔子船及缚木为筏,载糗粮四出救之,全活甚众。水入善利门,庭珍亲督夫运薪土捍之,不能止,乃颓城为堰。水既退,即发民增外防百三十里,人免水忧。俄卒于官。
《元史,张庭珍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太宗命监榷北京等路赋课赋课:赋税? B王将何恃 恃:依靠
C?庭珍商人渔子船及缚木为筏 括:搜集?D连居亲忧 忧:担忧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剌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因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室于毁垣中——治:修筑
B.臣不敢,愿以助军——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情况
D.为留守者半——居: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闻汝母来,可持归养——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
B.辞不许,归白母——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土产——尔无忘乃父之志
D.帝欲娶贵族——谁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剌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皆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高:夸耀
B、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        季:最末
C、与国争雄,兵未决            决:决战
D、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       较:计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 / 吾善孙吴法
B、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 甲兵莫利于姑苏
C、王果能将吾 / 未尝能将兵也
D、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 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3、比较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是否相同,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形势莫便于姑苏 ②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③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
④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⑤士诚以为然
A、①②⑤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B、②③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C、②④⑤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D、①③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士请求张士诚任命自己为将领,并断言自己定能夺取中原。其实,吴士是个只会阿谀奉承,纵酒享乐的吹牛大王。
B、吴士虽然善谈兵法,但他不善用人。他在钱塘招募的全都是些无赖懦弱之人,一上战场,不战自溃。所以说,吴士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用人不察。
C、吴士自夸擅长谈论用兵之法。他对当时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深得张士诚的赞同。实际上,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行军打仗,更不敢与李曹交战,只落得个被俘被杀的结果。
D、吴士自以为熟知三国时期吴国行军作战的兵法,因而自恃才能无人能及,骗得张士诚的信任与重用,最后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
① 攻 人 之 恶 毋 太 严 要 思 其 堪 受 教 人 以 善 毋 过 高 当 使 其 可 从
② 为 恶 而 畏 人 知 恶 中 犹 有 善 路 为 善 而 急 人 知 善 处 即 是 恶 根
                       ——明·洪应明《菜根谭》
5、请用斜线为上两段文字断句。
6、请从上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设渔者对智伯?
柳宗元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大兹水,臣是以来。”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鱮、鱣、鰋①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②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③。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溆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魦鱮鱣鰋也。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④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以为咸在机俎之上,方磨其舌。抑臣有恐焉,今辅果⑤舍族而退,不肯同祸;段规⑥深怨而造谋,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首解于邯郸,鬣摧于安邑,胸披于上党,尾断于中山之外,而肠流于大陆,为鱻薧⑦,以充三家子孙之腹。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注释:①魦鱮鱣鰋:即小鱼、鲢鱼、鳝鱼、鲇鱼?②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③螭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④胤:后嗣,后代?⑤辅果:人名,原为智伯瑶同族,认为智伯必导致智姓灭亡,因而声明脱离智姓,改姓辅。?⑥段规:韩康子的大臣,曾受智伯瑶的侮辱,深怀怨恨。后来智伯瑶久攻晋阳不下,段规首先发难,杀了智伯瑶。?⑦鱻:鲜食。薧:干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鳍秃翼,颠倒顿踣踣:跌倒
B.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伺:窥探
C.北蹙于碣石,槁焉槁:干枯
D.鬣摧于安邑摧:折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向之从鱼之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若之渔何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背景,作为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于是他胁迫韩、魏共围晋阳。结尾与开头呼应,智伯被韩、魏、赵灭亡。
B.魦鱮鱣鰋因“好臣饵”被捕获,大鲔因“慕为螭龙”最终只能绕着暗礁浅滩转动,大鲸在一口吞掉了几十条大鱼后仍不免枯死,文章前半部分说鱼是为下文喻理作铺垫。
C.文章第三段将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与魦鱮鱣鰋,范氏、中行氏与大鲸,晋伯与大鲔类比,以鱼之贪而得死,喻人之贪而取败,于描写、议论中蕴含深刻哲理。
D.文章借渔者之口,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写,意在说贪得无厌不知满足者,就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自己也免不了被人吞并或消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