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1:41: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小题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小题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一是统领下文,为全篇奠定基调;二是点明二人非同寻常的关系,从而呼应题目。 小题3:梅齐二人相识富有传奇色彩,为梨园佳话;侧面铺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正面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定下师友关系;细节描写,二人分手,天各一方。 小题4: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他一生为梅兰芳排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26部戏,后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其与梅兰芳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中国戏曲界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也成为一曲绝唱。
本题解析: 小题1: (B项中错在“插叙”“回放”“倒叙”等表现手法上,文章中没有上述表现手法;C项则错在“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因原文为“‘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兰芳采纳冯耿光意见,二人分开,本项为“颠倒因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暗彗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暗彗星”的理论是油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也是适宜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一直吸收可见光, 而 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流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B、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C、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国天文学家所说的“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 B、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C、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有可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D、反对者怀疑“暗彗星”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没有监测到这些彗星的热量。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小题1:说说文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写了几个方面?并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根据上文中的内容,简要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小题3:简要分析“黛玉纳罕道”这一小段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外观和布局。显现了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望族。深受皇帝的信任和赏识。这些描写交代了作品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 小题2:1.地位特殊;2.外表美丽,透着刁钻和狡黠;3.机变逢迎;4.精明强干。 小题3:1.表现林黛玉的小心谨慎(说别人“无礼”,表明她谨慎)2.侧面烘托王熙凤的出场。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 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 2.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3.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 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后的沐浴 (1)为母亲沐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2)母亲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的笑容,仿佛刚刚睡去。 (3)哦,母亲即将远行,去那一片永远宁静的净土,作为儿女的我们来为她做临行天的梳洗。 (4)默默地松开蓬松的发髻,我的手在颤抖,心更无法平静。沐浴过多少阳光风雨,堆砌过多少羞怯秀丽,编织过多少人生梦幻的秀发云髻,全都被漫漫的岁月漂白了。 (5)我知道辛勤而省俭的母亲似乎从来都没善待过自己的头发,平日连香皂都舍不得多抹几下。今天我们特意住了一锅清香四溢的檀木热水,掺合这飘柔香波。轻轻搓揉,洗去发髻间每一颗结垢,剔去云髻上每一粒沙尘,让她一尘不染地上路,去寻找等待他多时的夫君。 (6)骨骼本来就粗壮的手脚,因为肌肉萎缩,青筋暴涨,更峥嵘如古松了。渔家女出身的母亲,三岁丧父,九岁失母,从小跟着叔叔在风波浪涛中涛海为生。当过童养媳,放过牛羊,后来,又随着逃荒大军躲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跋涉过万水千山。看着手掌上的每一朵茧花,脚板上的每一道裂痕,无不在诉说着生命的艰辛和苦难。 (7)凑忽,脚踝上一道长长的伤疤,如同一团火焰酌亮了我的眼睛。记得我考上中学那年,大哥正在读大学,弟妹又笑,这是勉强糊口的我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苦,孩子的书一定要念,我们眼睛瞎,可不能误了孩子的前程”母亲斩钉截铁的对父亲说。于是父亲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母亲更是起三更睡半夜,跑码头,摆地摊,种菜养猪,一有空闲别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一天傍晚,刚从溪边码头卸货会俩的母亲,顾不上满头汗水,拿起柴刀又要上山去。我忍不住跟了去,母亲去砍一棵高大的木荷树,那树长得东倒西歪的,倒下时,一根粗壮的树丫打在她的脚踝上,顿时鲜血如注…… (8)是的,这伤疤将永远被母亲带去了,我轻轻地用湿毛巾擦拭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双眼。 (9)大姐小心翼翼地揭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廊,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喂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的怜爱地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打么? (10)岁月无情,人生如露。母亲静静躺在灵床上。没有花花绿绿的贡品,没有凄凄惨惨的挽联,甚至不敢大声放悲。浮云,悲啼会使死者的灵魂贪恋尘世,进不了圣洁的天国。眼前唯有三炷清香,一缕若有若无的诵经声,和着两行无声的泪。但人又怎能不依恋尘世?回望生命的轨迹,无论甘甜还是艰辛,不值得回味、眷恋吗? (11)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熟悉,尽最后一次孝心。 小题1:请用简短的语言写出第(2)段“眼皮微微闭合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笑容,仿佛刚刚睡去”一句所蕴含的意味。(4分) 小题2:文章巧妙地勾勒了母亲的生命轨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母亲的形象。(6分) 小题3:文章两次写到“我”流泪的细节,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6分) 小题4:请从文章线索、记叙顺序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母亲走完了值得回味的眷恋的一生,临终时安详满足,坦然恬静,无撼无悔。 小题:母亲一生坎坷,历经艰辛和磨难,尝尽人间酸甜苦辣,但坚强勇敢,没有被苦难击倒;母亲勤劳节俭,善良无私。只知道为儿女付出,却从来都没有善待过自己;母亲宽厚慈,为儿女倾尽心血,无怨无悔,不求汇报。(每点2分) 小题:第一次流泪;母亲的“伤疤”让“我”回忆起当年父母为供“我”上学而不辞千辛万苦的情景,流泪是感念母亲无私的爱;第二次流泪,母亲为儿女辛劳一生,付出所有,子女却没有尽到孝心,流泪是对母亲的歉疚。同时,流泪是对母亲表达最诚挚的敬意,最深切的怀念。(每点3分) 小题:线索:明线为“最后的沐浴”,暗线为母亲的人生里程。(解说清楚2分)记叙顺序;顺序、插叙(解说清楚2分,整体表达2分。) 示例:文章以“最后的沐浴”为主线,为明线,以替母亲沐浴的过程为写作顺序,在细节描写中传达细腻真挚而深切的感情,在明线的叙写中,顺势展开回忆,以插叙的方式串起表现母亲品格的材料,以暗线叙写母亲的人生里程,思路清晰,收放自如,勾勒出母亲坎坷艰辛、人断付出的生命轨迹,表现出母亲坚强勇敢、善良节俭、宽厚无私的品质,歇颂了母爱的博大无私,寄托了对母亲深深的敬意的诚挚的怀念。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