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1:41: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联系全文,“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强化突出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2.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情绪: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这样”的历史背景。 3.(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2)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3)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赤壁;(4)生前的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5)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6)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4.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横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从富贵高逸到市井民间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从小攻读诗书,才华横溢,准备走“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29岁时中应天府解元,后入京会试,却因一件科场行贿案被牵连入狱。从此他看破世情,绝意功名,以风流荒诞的生活态度,饮酒赋诗,乘兴作画,玩世不恭,以致在民间留下了“三笑姻缘点秋香”一类的逸事佳话。这种生活态度,完全打破了宋元文人士大夫高逸化的形象,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心境的暗转。就绘画而论,其态度也是如此。与宋元士大夫的“自娱”观不同,他公开提出其绘画在自写胸臆的同时,也是用于谋生的工具,所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也许,正是因为卖画为生,所以需要画家具备多方面的绘画才能,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画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买主的多方面需要。 唐寅于人物、山水、花鸟均擅长,其画风学周臣,青出于蓝,同时又受到沈周的影响,在传统上取法南宋刘松年一路,兼学元代赵孟頫,画得秀润缜密,严谨而不失韵度,率意中透出工致。于吴门画派画家中,自树一帜。人物画在唐寅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仕女形象,注意造型优美。其人物画的作风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水墨淡写,另一种工笔重彩,但二者的艺术氛围都是文静的,绝无浙派的浮躁霸悍之气。《秋风纨扇图》是唐寅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一位手执纨扇的侍女,身材苗条,圆润的脸庞上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轻愁和忧郁,下方湖石坡地,几枝修竹摇曳风中,加强了萧索的气氛。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图诗情画意,寓意殊深,反映了唐寅饱经人世沧桑,郁郁不得志的处境和时世态炎凉感叹,吐露积郁和牢骚,发泄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唐寅人物画中小眉小眼的造型,以及整体的文静气质,与前代,尤其是唐代的仕女画判然不同。唐代的仕女形象丰肌硕体,雍容大度,有一种富贵的气派,其原型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等。而唐寅笔下的仕女形象则显出一种穷酸气,其模特显然是当时社会下层的那些青楼妓女。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气质的变化贯穿在唐寅乃至整个昊派仕女画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一种典型的样式。如《孟蜀宫妓图》用工笔重彩的方法画成,勾线工细严密,赋色妍丽浓重。图中的四位宫女虽然浓妆艳抹,但所给人的感受却没有雍容富贵的气息。它既不同于唐宋宫廷美术“富贵”的庙堂气,也不同于宋元文人美术“高逸”的山林气。这一画品不仅反映于吴派的仕女画中,进入清代以后,更鲜明地反映于扬州画派的花鸟画中。 (节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小题1:下列对“从富贵高逸到市井民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唐宋宫廷美术、宋元文人美术到明代唐寅绘画的气质变化。 B.是唐宋一直到明代唐寅,文人士大夫形象及其绘画观的变迁。 C.仕女画造型上表现出丰肌硕体、雍容大度向小眉小眼的流变。 D.中国绘画在明代从富贵高逸走向市井民间,唐寅是集大成者。
| 小题2:下面对唐寅绘画“市井民间”气质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场的失意使他看破世情,用风流荒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待绘画。 B.认为绘画是自写胸臆的同时,把绘画作为谋生工具,努力适应买主需要。 C.是在学习周臣、沈周、刘松年、赵孟頫等人的基础上对前人的自然发展。 D.郁郁不得志的处境,使唐寅更多接触到社会下层并从中选取了绘画原型。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富贵高逸到市井民间,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比之唐宋元时期已大为下降。
B.唐寅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人物画均为仕女画,表现出市井民间的气质。
C.唐寅仕女画显示出的穷酸气成为了明代绘画的典型样式,可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大。
D.唐寅市井民间气的画品不仅对吴派仕女画的影响深刻,还对清代绘画产生了影响。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中“唐寅是集大成者”错,原文无此信息。答非所问。
小题2:C项中“对前人的自然发展”错,原文无此信息。
小题3:A项“社会地位比之唐宋元时期已大为下降”错,原文没有对比。B项“人物画均为仕女画”错,相关信息见第二段,“人物画在唐寅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C项“成为了明代绘画的典型样式”错,相关信息见第三段“这一气质的变化贯穿在唐寅乃至整个吴派仕女画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一种典型的样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小题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怎样安排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6分)
小题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请简析。(5分)
小题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4分)
小题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小题2: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小题3:“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前方》文段,完成1-3题。
?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
2、这一段思路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①联想到文学作品刻画的类似场景
②由具体场景抽象出人生规律
③描绘摄影作品的画面
④点明中心
⑤联系并评价日常生活中其他境遇
3、作者写“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2、④③①⑤②
3、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使境遇舒适,内心也在“苦旅”。也充分说明“苦旅”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
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客观上他们工作和生活之处没有可供休闲的环境条件;②主观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每点2分)
小题1:①一方面,农民工要自尊、自立、自强,创造条件自觉融入城市社会。②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打破城乡的隔阂,唤醒社会良知,让更多的人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尊重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并通过与他们交往和对话,减少他们对城市的误解。③这两方面后者更为重要。(前两点每点2分,第三点1分)
小题1:①首先,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要尽力满足他们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和民生期待;
②其次,我们的用人单位要适当缩短他们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劳动报酬,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
③再次,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平等的眼光,友善而礼貌地对待“他们”;消除城乡观念,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④最后,当今之中国,我们在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建言建策的同时,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注重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启蒙社会的良知。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要从客观上和主观上两个角度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要注意“必要”“更必要”的含义。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