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军民不能自养者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何以伐为 C.试作《六论》,援笔而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不赂者以赂者丧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由外铄我也——铄:自外而内熔化
B.万物皆备于我矣——备:准备
C.强恕而行——强:竭力,尽力
D.舍正路而不由——由: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1题。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④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以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小题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死了人,被囚在楚国。朱公认为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
B.朱公的老朋友庄生虽然家贫,却廉洁正直,朱公长子送的黄金,他并无意接受,只是想等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来表示自己的诚信。
C.朱公的长子因为吝啬钱财,反而害了弟弟的性命,这说明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
D.朱公当初之所以要派小儿子而不是大儿子前往营救二儿子,是因为他对两个儿子非常了解,正所谓“知子莫若父”。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1)朱公别无他法,只好派长子去。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生(
(2)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和我一起为了谋生,亲历艰苦,懂得生活艰难,所以对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C项,“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表述错误,原文中有“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的句子,显然,朱公长子不是不爱弟弟的。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语言点,(1)为:替,给,遗:交给,故:以前;(2)是:这样,俱:一起,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参考译文】 朱公住在陶的时候,生下了么儿,么儿长大以后,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死了人,被囚在楚国。朱公就说:“杀人的凶手判死罪,这是常理,然而我听说过: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就告诉他的小儿子,教他去探视一下,当时装了二万四千两黄金,藏置在褐色的器具里,用一辆牛车载运。在即将派遣么儿前去办事的时候,朱公的大儿子固执地要求由他去办,朱公不答应,大儿子就说:“在家庭里,大儿子有督导家事的义务,所以叫做‘家督’,现在弟弟有了死罪,父亲不派遣我去,竟派遣小弟弟去,那就是我太不肖!”就想自杀,他母亲就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使老二活命,而先逼死了老大,如何是好?”朱公不得已,只好派遣老大去,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先生。并对老大说:“你一到那里就送上千金到庄先生的住所,听庄先生的便,他要怎样做就怎样做,要谨慎地切勿和他争执办事的方法!”
大儿子就出发办事,还私自带着几百镒黄金,到了楚国庄生那里,见到庄生的房子利用城墙做后墙,拨开藜藿杂草才能走到前门,他住的地方很贫困。然而大儿子还是打开信匣,送进二万四千两黄金,完全照父亲所说办理。庄先生便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小心地走开,切勿逗留,即使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
大儿子告别庄先生以后,不再去拜访庄先生,而私自逗留在楚国,用他私自携带的财物献给楚国贵人及当权者。庄先生虽然穷居于里门,然而廉直闻名全国,从楚王以下,都以师礼尊崇他,到了朱公送来财物,并不有意收受,想要等事成以后归还给他,表明信誉。所以当财物送来的时候,就对他的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就像生病不能预测哪天会好,也不能预测将来哪天要归还一样,不要去动用!”但是朱公的大儿子不明白庄先生的心意,还认为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时机去见楚王,说某星宿出现在某个位置,这是对楚国有害的。楚王平素相信庄先生,便说:“那现在该怎么办?”庄先生说:“只有用恩德才可以破除灾害。”楚王说:“先王可以回去休息了,我将会做些恩德的事。”楚王就派使者去将藏各种金币的府库严密地封起来。楚国的贵人听到消息惊喜地告诉朱公的大儿子说:“楚王将实施大赦了!”大儿子问:“怎么知道的呢?”贵人说:“每次王要实施大赦,怕人乘机在大赦前抢劫,所以常常先把藏金币的府库封闭,昨晚王派了使者去封府库了!”朱公的大儿子以为楚国将大赦了,他的弟弟自然应当放出,他把二万四千两黄铜看得很重要,白白地丢弃给庄先生而一无作为,太可惜了。于是又去看庄先生。庄先生大吃一惊说:“你还没有离开呀?”大儿子就说:“当然还没有离开!当初是为了来侍候弟弟,现在弟弟的罪,大家都说会自动赦免了,所以来向先生辞别!”庄先生知道他的意思想重新取回所送的财物,就说:“你可以自己进入内室去取回财物!”大儿子就自己进入内室去取回财物,自己还庆幸欢喜得很。
庄先生被小孩子所出卖玩弄,觉得很羞愤,于是又入见楚王说:“我以前说某星宿的事,您说要用修德的方法来回报,现在我外出经过各街道,都在说陶有一位富人叫朱公的,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家里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了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为了体恤楚国人民而行赦令,乃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大大地发怒说:“我虽没有什么德行,怎么会因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呢?”就命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赦免的命令。 ?
朱公的大儿子最后是取得他弟弟的尸体回来,他母亲和陶邑的人都很哀伤,只有朱公独自好笑,说:“我老早知道一定会杀死他弟弟的!他不是不爱他弟弟,但是他对金钱总觉得舍不得呀!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和我一起为了谋生的困难,亲历艰苦,所以把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假使是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坚车,驱着良马,去追逐狡兔,哪里懂得钱财是怎样积聚成的,所以他会轻易地舍弃,不会吝惜的。前次我所以想派小儿子去,就是为了他能舍弃财物呀!而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却杀死了他的弟弟,这是事理所必然的,没什么好悲伤!”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对下列作家、作品及其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书》是由刘向编辑的西汉贾谊的著作。东汉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疾虚妄”之书,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B.南北朝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
C.西晋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一部历史小说。《后汉书》是北朝宋代范晔写的。
D.我国魏晋南北朝的两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是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三国志》是一部断代国别史。范晔是南朝宋代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B.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C.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 脱:脱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②完所漕而还
C.①比待命,民且死②子孙贫且行乞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断句和翻译。(10分)
小题5: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克 敬 曰 匹 夫 妄 献 米 徼 名 爵 以 荣 一 身 今 身 死 家 破 又 已 夺 其 爵 不 可 使 一 郡 之 人 均 受?其 害 国 用 宁 乏 此 耶 具 论 免 之
小题6:翻译。(6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小题6:①译文: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
②(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3分,“德”1分,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具”“闻”“夺”三字上,每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具”也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试题应将实词放入原文句子中理解,从而确定词义。脱:如果。
小题2: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拿、用;B.① 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C.①?副词:将?②?副词:将D.①介词:在?②介词:被
小题3: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根据题干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出答案。
小题4:B项中错误更动原文意思。“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小题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段的意思,然后掌握一定技巧准确断句。技巧1、抓住特征性词语,2、借助文言句式特点,3、依据文言修辞特点,4、根据文意的内容或层次。
小题6: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岂”译为哪里,“怀”译为怀念,“归”译为归顺,“纳”译为接纳。(2) “德”译为感激,“具”译为详细,“闻”译为呈报,“夺” 译为驳倒。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