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7-17 22:19: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流为瑝,其浅可揭揭:提衣涉过浅水。 B.桥不能支,辄败败:失败。 C.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佚:通“逸”,逸乐。 D.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属:zhǔ接连。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 /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 B.①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其利与民共者 / ②其可怪也欤 D.①非李公之老于为政,……桥将不就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建桥的起因、过程和桥建成后良好的效果,均依次作了交代,周详简明,有条不紊。
B.文中议论由小及大,对“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死板做法,提出了批评。
C.本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说明作者本人亦是一个卓有见识精于吏道,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D.本文先议论,后记叙,文笔工巧华丽,铺排叙述,长于概括。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7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 毁: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③积累?④同“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
5、阅读题
读下段文言文,回答1~4题。
|
|
?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余为斯序,
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选自《孙中山选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自民国肇造?顾:回头看
B.虽以史迁之善
传游侠?传:传播
C.邹君海滨…
丐序于予?丐:求,请求
D.杌陧之象,
视清季有加?视:考察,察看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中山深切忧愤的一项是(?)
A.①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②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B.①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C.①环顾国内,贼氛方炽?②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D.①而予三十年前…其不获实行也如故?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3、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4、将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