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2:19: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流为瑝,其浅可揭:提衣涉过浅水。
B.桥不能支,辄败:失败。
C.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通“逸”,逸乐。
D.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于四涧属:zhǔ接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知历城施君辩言府曰 / ②遂置姜氏城颖而誓之
B.①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①利与民共者 / ②可怪也欤
D.①非李公老于为政,……桥将不就 /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建桥的起因、过程和桥建成后良好的效果,均依次作了交代,周详简明,有条不紊。
B.文中议论由小及大,对“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死板做法,提出了批评。
C.本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说明作者本人亦是一个卓有见识精于吏道,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D.本文先议论,后记叙,文笔工巧华丽,铺排叙述,长于概括。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7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②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原文中“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败”的主语是“桥”,这个句子翻译过来应该是“南山洪水暴发,汇聚到齐州城下,桥身支撑不住,就常常被冲坏”。所以,“败”应解释为“毁坏”,“败坏”,在文中是被冲毁的意思。
小题2:D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于:向,对,介词/在,介词;B代词,指代桥建成了这些情形/兼词,于此;C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诘语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本文先记叙后议论,文笔也并非工巧华丽。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译为“地下的泉水”;“用心”古今异义词,译为“因为心思”;“一”数词作形容词,译为“专一”。②句中“师”动词,译为“学习”,“庸”译为“哪里”。
附文言翻译:
齐州泺源石桥记
泺水发源于齐州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去形成天然的护城河,水浅的地方可以提起衣裳趟过去。在齐州城的西门外,横跨在泺水之上有一座桥,从京城到东海之滨的人都要从桥上经过。每年雨水连绵时,南山洪水暴发,汇聚到齐州城下,桥身支撑不住,就常常被冲坏。熙宁六年,一连七个月不下雨,到第二年的六月才开始下雨,接着就发大水,桥于是严重毁坏。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建议说:“洪水年年损毁桥梁,请求建造一座石桥,来解除年年修补桥梁的劳役。距离齐州城东面十五里,有一条已废弃不用的河道和毁坏了的堤堰,那里被弃的石、铁材料可以用来造桥。”府里采用了他的话,并报告了齐州转运使,领到钱币二十七万,用来准备建桥工程和用粮的经费。从山上取来石料,从州府领来铁材,从地方军队中征来劳力,从九月到十一月,桥就建筑成功了,而当地人民还不知道这些情形。石桥有三级跌水,两个桥洞,安稳如山,急流顺着河道奔流不息,再不会泛滥成灾了。
当桥梁没有建成的时候,齐州知州李公每天到城上去视察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役夫劳动的勤惰,予以鼓励和帮助。历城知县施君实际负责准备施工的材料,而兵马都监张用晦均实际负责监督工程的进行。桥的南面五里有条大沟,同四条山涧相连,可以削弱洪水暴涨的猛势头。这条沟原已长期废弃不治理了,这时就疏通了堵塞的地方,把残缺的部分修筑完好。桥的西面二十步有条水沟,有个姓裴的居民用石头堵住了它,在上面造了房屋,使河水不能流泻,桥受到危害,因此也命他把屋拆去,完全恢复了才罢休。又过了一年,洪水再一次袭来,石桥终于安然无恙了。
属官苏辙说道:建桥的工程虽然很小,但是过去州县的一些徭役,利益能与人民共同享受的,它的费用就可酌量从民间收取,财政法令从宽从简,因此它容易收到成效。而现在的法令在体恤民生上管得很严,一切依靠官府供给,官府不能都包办下来。州县要想有所兴建,事情办起来实在要比过去难。如果不是像李公这样处理行政事务很有经验,和施、张二君办事这样的勤勉,桥梁就将建不成。建桥的工程虽然很小,但是付出的辛劳和难以建成的情况,比起过去来是加倍的,不能不记下这一点。于是我为此作了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_   
(2)杨敏毁琬  毁: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糊涂
  (2)诋毁
2.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敏想称赞我说我是对的,就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就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是戏的快啊。  
3.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4.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参考答案: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本题解析:
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③积累?④同“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共同话题是谈论教与学的方法。(1分)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1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应该是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解答此类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 所在。
小题2:本题第一问很好回答,都和学习相关。根据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和孔子重视的是老师的引导,根据“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及下文表述可知孟子重视的是自得。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想使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自己有所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段文言文,回答1~4题。
?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选自《孙中山选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民国肇造?顾:回头看
B.虽以史迁之善游侠?传:传播
C.邹君海滨…序于予?丐:求,请求
D.杌陧之象,清季有加?视:考察,察看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中山深切忧愤的一项是(?)
A.①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②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B.①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C.①环顾国内,贼氛方炽?②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D.①而予三十年前…其不获实行也如故?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3、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4、将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1)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极度振作起来。
(2)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3)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把它作为对读这本书的人们的鼓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