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2:26: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B.至鸿门,曰谢:道歉
C.范增数项王目:使眼色
D.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如:往、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与将军戮力攻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B.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C.樊哙侧盾以撞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未发,太子迟之
(二)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项羽曰数:数落
B.项羽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矫:假传
C.建成侯彭越会而击楚军期:约定
D.淮阴侯复之乘:趁着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当还报,擅劫诸侯兵入关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政不平,主约不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起行劳军,安士卒若舍郑为东道主
D.进兵追项羽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鸿门宴》)?
(2)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5分)(《高祖本纪》)?
(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5分)(《高祖本纪》)
小题6:刘邦能成功击败项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⑴我死尚且都不躲避,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呢?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且”“安”“辞”“举、胜”“刑”各1分)
⑵我率领仁义之兵跟着诸侯们一道来讨伐你这个残暴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你来跟你老子(刘邦)挑战呢?(“以”“诛”“刑余”“乃公”各1分,句意1分。)
⑶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卒”“以为”“走”“是以”各1分,句意1分。)
小题6:⑴善安军心。(“虏中吾指!”“起行劳军”)⑵善纳意见。(“用留侯、陈平计”“用张良计”)⑶善于用兵(“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⑷项羽不义 (每点2分,共4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文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可见“从”是使……跟随,率领的意思,应为沛公率领百余骑,而不是沛公跟随百余骑。
小题2:A项两个“而”字都为连词,表修饰;B项“因”副词,趁机;“因”介词,凭借、依靠;C项“其”代词,他的;“其”代词,那;D项“之”代词,他;“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本题是对高中文言虚词的考查,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2007年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本题的解答策略一般有以下几个:一、词性界定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二、数学代入法,即把题中的某一个字的释义代入到另一句中去验证,看是否能表达清楚,符合文意。三、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四、语境推断法,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五、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小题3:D项“乘”在此应该解释为“追逐”。
小题4:D项都为副词,于是;A项前一个“而”做连词,却;后一个“而”连词,并且;B项前一个“为”动词,主持;后一个“为”介词,替;C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后一个“以”介词,把。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小题6:本题在解答时只能从原文中去分析寻找答案,应特别留意文中的一些能说明原因的语句。如文中“虏中吾指!”“起行劳军”说明其善安军心;“用留侯、陈平计”“用张良计”就说明其善纳意见;“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则说明其善于用兵;刘邦历数项羽十罪则说明项羽无义。在解答本题时除了应概括出要点外,还应引用文中原句加以证明。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接受怀王之命令,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作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作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师报告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强行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己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主持政事不公正,你主盟约不守信用,不被天下人容许,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仁义之兵跟着诸侯们一道来讨伐你这个残暴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你来跟你老子(刘邦)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让预先埋伏好的弓弩手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奴才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重伤卧倒,张良坚决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便赶回了成皋。
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深挖壕堑固守。又采用张良的计策(派使者封给韩信、彭越土地,使他们为自己而战),于是韩信、彭越都来会合了。此前刘贾已率军进入楚地,围攻寿春,汉王却在固陵打了败仗,于是派人去召大司马周殷,让他出动九江军队迎接武王黥布,行军途中屠灭了城父(fǔ,甫)县, 然后随刘贾、齐、梁诸侯的军队在垓下大会师。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做出不敌的样子,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形势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追逐项羽,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穀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渔 父
《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既——放,被放逐
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
C.宁湘流——赴,投入
D.枻而去——鼓,敲打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渔父见问之——渔父莞尔
B.是见放——安能皓皓之白
C.何故至斯——圣人不凝滞
D.而能世推移——不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D
4.(1)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
  (2)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关名,文章清丽。解褐①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世祖敕曰:“朓可还都。”寻以本官兼尚书殿中郎。隆昌初,敕朓接北使,朓自以口讷,启让不当,不见许。高宗辅政,以朓为骠骑谘议,领记室,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撝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②失德,江柘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③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柘等谋告左兴盛。柘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柘、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曰:“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即始安王萧遥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秘书丞,未——拜:授予官职
B.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动——相:观察
C.卿人地之美,无此职——忝:辱没
D.丑言异计,非可闻——具:皆,都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柘、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柘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朓先因举报岳父,引起妻子揣刀报复。后因不参加萧遥光等人的篡权行动,遭到萧遥光集团诬陷,最终下狱而死。
B.谢朓还没来得及接受秘书丞一职,就被任命为中书郎。后来出任宣城太守,但通过选拔又做了中书郎。
C.谢朓被萧遥光任命为尚书吏部郎,并让其兼知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引荐,就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
D.江柘等人秘密地对谢朓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强调拥立始安王不是为了富贵,而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
  (2)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选自《南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平建邺,为主书/稍:逐渐
B.仲宗其计/壮:佩服
C.乃其俘馘/陈:陈述
D.庆之开仓给/振:通“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呼即至,甚亲赏。/信义安所乎?
B.庆之入据其城。/京师学者咸怪无征。
C.须虏围合,然后战。/张胜许之,以货物常。
D.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年轻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C.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死效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2)只是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 十一月壬申,金主①率大军临采石,而别以兵争瓜洲。朝命成闵代锜、李显忠代权,锜、权皆召。义问被旨,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至江滨,见江北已筑高台,对植绛旗二、绣旗二,中建黄屋,亮踞坐其下。谍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马祭天,与众盟,以明日济江,晨炊玉麟堂,先济者予黄金一两。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中流官军亦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宋史·虞允文传》)
  注①金主:指完颜亮。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岁诵《九经》,七岁能文——属:写作
B、母忧,哀毁骨立——丁:遭遇
C、他人坏之,公任其乎——咎:罪过
D、中建黄屋,亮坐其下——踞:蹲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虞允文不顾得失、敢担重任的一组是
[? ]

①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
②今既有主,请死战
③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④刑白黑马祭天,与众盟
⑤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
⑥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
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石之战以宋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宋军共打死四千多金兵,杀死万余户金人,俘虏千余户金人和五百多女真人。
B、金强宋弱,完颜亮气焰十分嚣张,不仅杀马祭天,而且还与手下将士盟誓,第二天要打过长江,到宋朝玉麟堂做早饭。
C、虞允文不仅有勇,还有谋。合理部署水军、巧妙设计疑兵、乘胜追射败军等几件事都表现出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D、虞允文受命于危难之时,在三军无主的情况下毅然自行担当起督战任务,聚合散部,激励斗志,以少敌众而取得胜利。
4、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问被旨,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A
4、(1)义问接受旨意,命令虞允文去芜湖催促显忠接管王权的军队,并且到采石去犒劳军队,当时王权的军队还在采石。
  (2)完颜亮拿着小红旗指挥几百艘战船横渡大江而来,瞬息间,抵达南岸的战船就有七十艘,直逼宋军,宋军稍稍后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