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2:26: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①为黄头郎②。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③。觉而之渐台④,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⒁异。通亦愿谨⑤,不好外交⑥,虽赐洗沐⑦,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1)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2)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⑧。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⑨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3)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节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注释:①濯(zhào)船:用桨划船。濯:通“棹”。②黄头郞:汉代掌管船舶行驶的吏员,头戴黄帽,故称“黄头郞”。后泛指船夫。③裻(dū,督):衣衫和横腰部分。带:衣带。穿:打结。④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⑤愿谨:性格老实谨慎。⑥外交:同别人交往。⑦洗沐:休假。按汉制,官吏五日一洗沐。⑧唶吮:吮吸。⑨徼:边境。
1.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觉而之渐台——觉:指梦醒
B.能富通者在我也——富:使……富有
C.竟不得名一钱——名:名义,名分
D.尚负责数万元——责:通“债”
2.下面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梦中阴目求推者郞——吾捕蛇独存
B.宜莫太子——今人方为刀俎
C.于是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文帝说——且置土石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通不是一个佞而见幸的弄臣,他的得宠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正合了汉代的一句俗谚:“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B.邓通深得文帝信任靠得不是投机钻营,谄媚逢迎,而是他的诚实谨慎,脱身事外,不拉拢投靠,结党营私。
C.文帝赐给邓通铜山并给他铸钱的特权,是为了报答梦境中黄头郞对自己的辅助和邓通为自己吮吸脓血。
D.邓通心甘情愿地为文帝吮吸脓血,使景帝很难堪,邓通的“忠”,使景帝的“孝”显得很虚伪。


参考答案:1.C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与“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中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孙膑以刑徒见,说齐使
B.指通豫南,达于汉
C.故审堂下之,而知日月之行
D.性密,忍诛杀。不见喜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先王之法放:仿效,效法
B.之先王未备也拟:比较
C.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废置,搁置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治:管理,统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既攻秦亡之控蛮荆引瓯越
B.以其法修则安治若属皆为所虏
C.士之生文、武之后为降虏蛮夷
D.又有治天下效悟已往不谏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B.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C.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D.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5分)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2)(4分)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3)(3分)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周成王、周康王死后,百姓见不到上古圣王那样的太平盛世了,天下一天天地陷入混乱,一直到秦代,完全废除了前代圣王沿用了数千年的法度。(采分点:殁、日、以至于、法、语意各1分)?(2)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国君,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四百年。(采分点:为、更、再、垂,各1分。)?(3)天下没有谁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追求的事业。(采分点:莫、务、语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D项的“治”应解释为“太平”、“治理得好”。
小题2: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本题中,C项的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D项 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3:给文言文断句,要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题中,对称性词语“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是断句依据之一。他如“可谓”也可作为断句依据。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殁”译为“死”,“日”译为“一天天”,“以至于”译为“到了”或“一直到”,“法” 译为“法度”。第(2)句中的“为”译为“建立”,“更”译为“更换”,“再”译为“两次”,“垂”译为“流传”。第(3)句中的“莫”译为“没有谁”,“务”译为“追求”。
【参考译文】周成王、周康王死后,百姓见不到土古圣王那样的太平盛世了,天下一天天地陷入混乱,一直到秦代,完全废除了前代圣王沿用了数千年的法度。天下群起攻秦,使它灭亡了,政权归于汉室。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君主,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四百年。但汉代大都沿用秦法,即使改变一些秦的成例,也多数是根据自己的意图,而不是仿效上古圣王的法度,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志向的君主只有文帝一天而已。但文帝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足,所以,尽管有仁爱的美名,而他在位时的法度,也不能与夏、商、周三代相仿。东汉亡后,几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就把天下瓜分了。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它们的政治措施就不值得评价了。?
取代隋朝的是唐,前后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相传三百年,它的国势没有比太宗时代更兴盛的了。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定租庸征民赋役,置府兵保养军队,因政务设立官职,视才能委任官吏,用礼仪改良风俗,重农业劝导百姓。赋役有规定的制度,兵农有安定的职业,官吏不挂空名,职事不会废弛,人民习惯于行善,离弃了末作贱业。使在上掌权的,政务切要而不繁难;向百姓征取的,数量不多而易供应。百姓能切实务农,国家也不废军备;既保持了军队编制,又得到了农田利益。大小政务都有专人负责,俸禄支出都实而不虚;人才都能得到录用,治国的体制可以一派相承。人们的廉耻观念一夭比一天加深,国家的耕地面积一天比一天扩大。用他的这套法令制度治理天下,天下就安宁太平;废弛了,天下就危险混乱,可以说他有治理的才能。实行这套法令制度几年以后,粮食的价格贱到一斗米只要几个钱,居家的人都有积蓄,出门的人也有余财,人人都懂得自尊自爱,几乎连刑法都废置不用了,可以说他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他的法度的施行,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他亲临作战阵地,战必胜,攻必克,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勇武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崇尚的行为;四方万里之外的异族,古代未及推行政教的地方,没有不顺服的,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追求的。太宗治理天下,得失就是这样。?
从唐尧、唐舜的治世,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商汤的治世;从商汤的治世,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活世;从周文王、.周武王的治世,又经历了一千多年才遇到太宗做国君。太宗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但又因为他不够完善,不能与前代圣王并论而称为极治之时。这样看来,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的人,大致相隔五百年遇到一次太平盛世;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人,经历一千多年也没有遇到极盛之世。不只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是不幸的。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士人,一千多年来,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孟轲这样的贤人,也遇不着君主的赏识。即使太宗做他们的国 君,他们也不一定可以得志于那个时代。这也是生在那个时代的士人的不幸。所以论述唐太 宗是非得失的原委,不仅做国君的人可以参考,士人中有志于先王之道,而又想为朝廷服务的人,也可借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小题1: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1分)
?
小题2: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重视道德(或重德,贵德)。(只答“道德”,并非主张,不给分)
小题2:孔子的道德是仁义之德,主张为政在上,应以君子的仁义善德教育、感化百姓。老子的道德是遵道之德,主张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德,万物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方能成长壮大。(两个要点,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孔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与老子所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来概括即可。
小题2:比较孔子“子欲善而民善矣”与老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可分析出孔子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而老子强调的是遵循自然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