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①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②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B.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②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C.①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②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D.①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②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
(3)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
小题1: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本题解析:
小题1:稍:逐渐,渐渐。
小题1:B项②是杜子美的性格;C项①是当时的不良文风;D项①只是客观介绍杜子美的做官情况而非文学才华;②是侧面衬托杜子美的文学才华。
小题1:“下诏书讽刺”错,“讽勉”是“劝勉”的意思;“明令禁止写作‘时文’”无依据。另外,B项中“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没错,原文“又几百年”中的“几”字是“几乎、将近”义,不表数目。
小题1:(1)①见……于:被。②宝之:以之为宝,当作珍宝。③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须往前提。各1分。(2)①苟:如果。②治世:太平之世。③贵重:意动用法,把……看的贵重;或者直接翻译为“看重”、“重视”。④其……欤,反问语气。各1分。(3)“齿”1分,句意1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两处1分,共3分。
文言文译文参考?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已经能够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在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而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高兴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习古文的人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可子美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写作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有坚定志向和操守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望他感到高不可攀,接近他却感到很温和,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待非常之人不同寻常求诸物议非议
B.有盗夜入其室强盗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横渡
C.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遭逢陛下慢而侮人懈怠
D.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诚实韩信孰视之通“熟”仔细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B盗:小偷;绝:极;C遭遇:君臣遇合; 慢: 傲慢D诚:确实。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官:管理,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察:观察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让……说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距:抗争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②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信者固多心乎?④项王不能信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⑤受诸将金?⑥得请骸骨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⑤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A.授高官? B.审查? C责问)?
小题2:B(诚:的确,实在/假如,果真;信:讲信用/信任)
小题3:④⑤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
参考译文:
周勃、灌婴等人都在高祖面前诋毁陈平,他们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又逃归楚(项羽);在楚不合意,又逃归汉。现在大王器重他;授他高官,又让他监护军队。听说陈平接受诸将的金钱,金钱给得多受到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得到差的待遇。陈平乃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查他。”于是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有尾生、孝己的品行,但对作战的胜负毫无益处的人,(那么)陛下又哪有空闲去使用他呢?现在楚、汉相抗争,我推荐有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奇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哪里值得考虑呢?”汉王又召见陈平责问他:“您侍奉魏王不合意,又侍奉楚王,后又离去,现在又和我共事,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用我的意见,因而才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所任用和宠爱的,不是他们项家的人,便是老婆的兄弟,就是有谋之士也不重用,所以我离开了楚。听说汉王能用人,因此我投归大王。我是空身而来的,不接受金钱,便没有钱用。假使我的计谋有可采用的,请大王任用我;若没有可采用的,我收受的金钱全都在,我愿意封好把它。交官府,请求辞职。”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给他丰厚的赏赐,拜官为护军中尉,所有的将领都归他监督。将领们才不敢说什么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最后一段断句。(4分)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
②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
参考答案:(1)断句(4分)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每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翻译(6分)
① 太祖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派他带领骑兵进攻刘备,打败并赶走了他。(“善”、“将”“破”每个词1分,共3分。)
② 长史陈矫和曹仁一同在城楼上观战,见牛金等人即将被消灭,连同身边的其他人都吓得变了脸色。(“俱”、“垂没”“失色”各1分,共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②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③利病,访亦为害,而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此事杨丈汶川尝言之。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汉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②信谳:证据确凿的判决;③闾阎:借指平民。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通“佯”,假装
C.小民各私其身家?私:私下,偷偷的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第:但,只管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呼其徒具茶?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问尔知我何事出?②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
D.①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②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县县令明公是个好官,为了查明疑案,他微服私访,却不料被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僧一眼就认出,这让明公很吃惊。
B.老僧告诉明公不仅他认识明公,全郡的人都认识明公,所以明公早就被诉讼双方派的人给认出来了,只不过他们装作不认识。
C.老僧为了劝阻明公寻访,用了很多理由来说明寻访的害处,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
D.明公听信了老僧的一番话,为表示谢意,第二天,他派差役送来钱米,却不料已是无牵无挂的老僧在明公走后就已圆寂。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2分)
译文:?
(2)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2分)
译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6. C
7. D
8. C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本题解析:6. 私:偏爱。
7. 结构助词,的;A①将要②暂且;B①代词,他的②表揣度,大概;C①代词,什么②副词,为什么。
8. “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错。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明公恕斋曾经做献县的县令,是个好官。任官太平府时,有疑难案件,换上(平民)衣服亲自察问寻访。偶然休憩于在小庵中,一个老僧八十多岁了,见到明公就合掌肃立,叫他的徒弟准备茶,徒弟遥相回应说:“太守要来了,可以引领客人暂且坐在别室。”老僧回答说:“太守已经来,可以赶快来献茶了。”明公很吃惊,说:“你怎么知道我呢?”老僧说:“您是一郡之主啊,一举一动全国人都知道,不仅仅只有我知道。”明公又问你怎么认识我,老僧说:“太守不能认识一郡的人,一郡的人,谁能不认识太守?”明公问知道我什么事出来吗,老僧说:“某案的事情,两方面都派遣他们的党羽,分布在路上很长时间了。他们都假装不认识您罢了”。明公怅然若失,接着问你为什么独独不假装不认识呢,老僧伏地膜拜说:“死罪死罪啊,我就想要得到您的这一问。您治理郡县不逊于龚遂、黄霸,然而稍微让众人不满的,就是好寻访。”这种情况下,不仅有势力的奸狡恶人,能够预先准备好迷惑之计;即便是乡里平民,谁没有亲信朋党,谁没有恩恩怨怨呢?寻访到甲的朋党的话,就是甲有理而乙理亏,寻访到乙的朋党就是甲理亏而乙有理,寻访那些和他有仇的人,一定会说仇人理亏。寻访到有恩的人,一定会说恩人有理。至于妇人小孩,所闻所见不真实,年老有病的老翁老妇,语言糊涂,又怎么可以作为判决的证据呢?您亲自寻访尚且如此,再让别人刺探消息,哪里会有幸运(的得到真相的机会)呢?再说寻访为害,不仅仅听取诉讼会有,平民的利敝,寻访也会为害,而寻访河渠堤堰更会这样。平民各自偏爱自身自家,水有利的话就阻止来使自家田地肥沃,水有害的就把邻人作为沟壑,这是他们的美好打算。哪里会考察地形大局,制定永安水患的计策。老僧我是方外之人,本来不应该过问世间之事,更何况是官家事务呢?但佛法慈悲,舍弃自身普渡众生,如果对事物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直言。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回去了。第二天派差役送来钱米,差役回报明公说:“您回去之后,老僧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了了。’最终淡然而逝。”这事杨丈汶川曾经说过。姚安公说:“一切案情虚心研究,实情真伪才能明确,信人信己都是错的。信人的弊处,老僧说过了,信己的弊处,也是说不尽的。”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来为我讲讲道理呢?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