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0:07: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释惟俨文集序
欧阳修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君子泛爱而亲仁。”惟俨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我顾哉?”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居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世,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与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乃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嗟夫!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庐陵欧阳永叔序。
1.下列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之——干:行动,实践
B.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通“途”
C.乃以古事之已然,而今人之必然邪——责:责备
D.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之——复:报复
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学于佛通儒术——所趣虽异,交合无所间
B.曼卿之兼爱,惟俨介——天下务,当世之利病
C.乃古事之已然——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谋其终
D.惜将老也已——可以见志矣
3.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竖子不足与谋
A.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B.惟俨姓魏氏,杭州人
C.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
D.惟俨既不用于世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曼卿是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共同好友,文章以曼卿为陪衬,刻画了一个遁迹空门,而又心怀天下、非常高傲的人物,并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赞赏和惋惜之情。
B.在惟俨看来,大丈夫就该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否则就应退出官场,抛弃尘世,不可留恋富贵。
C.作者对惟俨追求“不卓越,就退隐”,安贫乐道:不无功受禄的用世哲学,借别人之言予以了反驳和批评,但又因其未能为世所用,深表同情。
D.本文以纪传体为友人的文集作序,其写法明显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自有奇气。
5.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①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为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朱心烔《古文评注便览》评曰:欧 阳 公 好 士 之 诚 出 于 天 性 故 严 之 介 演 之 奇 即 无 曼 卿 亦 必 见 取 况 二 人 皆 交 曼 卿 曼 卿 与 公 即 非 泛 交 叉 先 下 世 则 因 此 及 彼 人 情 天 理 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参考答案:1.B
2.A
3.C
4.C
5.①那即使是圣贤也难办到,这就是周公和孔子穷困和显达不相同的原因。
  ②也请您为我的文章写一篇序言,但要让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篇序言。
6.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人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其相知?(    )
(4)所忧者气而骄?(    )
2.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谢平昔奖进
C.得文字相乐之意
D.成其德耳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知:掌管,作……知县。
  (2)平昔:往常,过去。
  (3)冀:希望。
  (4)峻:高傲。
2.BD
3.(1)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不但一点儿没有特殊的礼遇,还非常严厉督查(考核)他的政务。
  (2)凭鞠咏的才气,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4.担心他恃才傲物。
5.知人善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地,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溢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日:“有志者,事竟成。”又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①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高。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授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黄君:开封浚仪县人,事迹不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尔弓 良:使……精良
B.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 嫚:慢,松弛
C.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谕:晓示
D.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矣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与为偶,其无志也/不圣贤为准的而学者 
B.是不立正鹄射者也/和有制 
C.患难忧戚,志不慑/因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D.始学也,犹必日志/济也请题斋居以自励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散文多为应酬文字,对社会人情物理亦有较深刻的体悟,《尚志斋说》就是这样一篇应人之求而作的文字。
B.全文引譬设喻,对射箭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重要性,作了简洁而不无生动的概说,以此类比“为学”目标的确立。
C.在作者看来,志不立事难成。不立靶子射箭是无法想象的,相比为学,也要有志和立志,就是要“以圣贤为准的”。
D.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到“学者之欲至于圣贤”。请据文意简析“学者”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应做到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1)起初没有确定的靶子,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
  (2)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稍稍警诫了吗?
  (3)(我)提笔写出想说的话,不觉得他的要求(让人)烦劳。
5.①拿圣贤做标准来治学;②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③立志且始终不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癯而实腴癯:清瘦    
B.与物多忤忤:抵触
C.终不能悛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处:处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① 诗有古人之风② 其学日进
C.① 其诗质而实绮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世(? ) (2)不大位(? )
(3)其箱笥(? ) (4)为时所(? )
2.下列句子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居于首位(2)晋升(3)装满(4)排挤
2.B
3.(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意对即可)
4.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委婉拒绝
5.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