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31 21:43: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嶲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       表:上表
B.才诚堪之             堪:胜任
C.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典:掌管
D.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奖:获得褒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中则益州咽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敕曶、绰但于南安道口遮不拘于时,学于余
C.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是请求辞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大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3分)
译文:?
(2)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3分)
译文:?
(3)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本题解析:小题: 奖:辅助)
小题: 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小题: “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小题:
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9—11题各3分,第12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怀文,字思明,吴兴武康人也。初州辟从事,转西曹,江夏王义恭司空行参军,随府转司徒参军事,东阁祭酒。丁父忧,新安郡送故丰厚,奉终礼毕,余悉班之亲戚,一无所留。太祖闻而嘉之,赐奴婢六人。服阕,除尚书殿中郎。大明三年,子尚移镇会稽,迁抚军长史,行府州事。时囚系甚多,动经年月,怀文到任,讯五郡九百三十六狱,众咸称平。
竟陵王诞据广陵反,及城陷,士庶皆裸身鞭面,然后加刑,聚所杀人首于石头南岸,谓之髑髅山。怀文陈其不可,上不纳。扬州移会稽,上忿浙江东人情不和,欲贬其劳禄,唯西州旧人不改。怀文曰:“扬州徙治,既乖民情,一州两格,尤失大体。臣谓不宜有异。”上又不从。
怀文与颜竣、周朗素善,竣以失旨见诛,朗亦以忤意得罪。上谓怀文曰:“竣若知我杀之,亦当不敢如此。”怀文默然。尝以岁夕与谢庄、王景文、颜师伯被敕入省,未及进,景文因言次称竣、朗人才之美,怀文与相酬和,师伯后因语次白上,叙景文等此言。怀文屡经犯忤,至此上倍不说。
时游幸无度,太后及六宫常乘副车在后,怀文与王景文每陈不宜亟出。后同从坐松树下,风雨甚骤。景文曰:“卿可以言矣。”怀文曰:“独言无系,宜相与陈之。”江智渊卧草侧,亦谓言之为善。俄而被召俱入雉场,怀文曰:“风雨如此,非圣躬所宜冒。”景文又曰:“怀文所启宜从。”智渊未及有言,上方注弩,作色曰:“卿欲效颜竣邪?何以恒知人事。”又曰:“颜竣小子,恨不得鞭其面!”上每宴集,在坐者咸令沈醉,怀文素不饮酒,又不好戏调,上谓故欲异己。谢庄尝诫怀文曰:“卿每与人异,亦何可久。”怀文曰:“吾少来如此,岂可一朝而变。非欲异物,性所得耳。”
为有司所纠,免官,禁锢十年,既被免,买宅欲还东。上大怒,收付廷尉,赐死,时年五十四。
(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悉班之亲戚班:分给
B. 怀文与王景文每陈不宜亟出亟:屡次
C. 尝以岁夕与谢庄、王景文、颜师伯被敕入省?以:因为
D. 服阕,除尚书殿中郎除:授予官职
10.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说明皇上对沈怀文“不悦”原因的一组是()。
①师伯后因语次白上,叙景文等此言。
②聚所杀人首于石头南岸,谓之髑髅山。
③怀文素不饮酒,又不好戏调
④怀文曰:“风雨如此,非圣躬所宜冒。”
⑤丁父忧,新安郡送故丰厚
⑥为有司所纠,免官
A. ①②③B. ③④⑥C. ③⑤⑥? D. ①③④
11.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中的宋孝武帝是一个阻塞忠言,游幸无度,滥杀无辜的皇帝。
B. 宴饮时,皇帝让大家都喝醉,沈怀文不喝酒,说明沈怀文在朝廷中已彻底孤立。
C. 沈怀文屡次进谏,屡忤圣意,可是始终不愿苟且迎合,改变自己。
D. 皇帝两次对沈怀文提起颜竣,就是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文与颜竣、周朗素善,竣以失旨见诛,朗亦以忤意得罪。(5分)
译文:?
(2)吾少来如此,岂可一朝而变。非欲异物,性所得耳。(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9、C(介词,在)
10、D(②写竟陵王诞反后杀的人堆积如山;⑤他这样做后“太祖闻而嘉之”)
11、B
12、关键词:
(1)(重点词语:素善、见诛、得罪,3分;语意正确,语句通顺,2分)。
(2)(重点词语:一朝、异物、性,3分;语意正确,语句通顺,2分)。


本题解析:
9.C?
10.D?
11.B
12.(1)沈怀文与颜竣、周朗向来友好,颜竣因为违背皇帝意图被杀,周朗也因为抵触圣意获罪。
(2)我从年轻以来向来如此,哪里能在一天内改变呢。不是我想与别人不一样,本性所形成的(习惯)罢了。
【翻译】
沈怀文字思明,吴兴武康人。
最初本州辟为从事,转西曹,江夏王刘义恭司空行参军,随府转为司徒参军事,东阁祭酒。后来沈怀文为父亲守丧,新安郡赠送丧葬费向来十分丰厚,送终之礼办完,沈怀文把剩下的财物全都分赠给亲戚,自己一点都不留。太祖知道这种情况后很是叹赏,赏赐他六名奴婢。服满之后,沈怀文被授任尚书殿中郎。
大明三年,刘子尚扬州治所迁往会稽,沈怀文迁抚军长史,行府州事。当时在押的囚犯很多,而且多是长期拘禁未经判决者。沈怀文到任后,审讯五郡九百三十六桩案件,大家都称赞他断案公允。
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反叛,到朝廷军队攻
克庐建城的时候,卢陆的士人百姓都裸着身子挨鞭打,然后再处死。把被杀的人头堆聚在石头南岸,称之为髑髅山。沈怀文陈奏说不应这样做,皇上不接纳他的意见。扬州府治迁到会稽后,皇上对逝丝束部人情不稳感到忿怒,想要贬抑该地官员的劳绩赏赐、压低俸禄,只有西州旧有人员不变。沈怀文说:“荡业迁移治所,已经违背民心,出现两种标准,更加丢失了治国的大体。我认为不应当有区分。”皇上又不听从。
沈怀文与颜竣、周朗一向友善,颜竣因为不合皇上旨意而被杀,周朗也因为触忤皇上的旨意而获罪,皇上对沈怀文说:“颜竣假如知道我会杀他,也一定不敢这样做。”沈怀文默不作声。选檀塞曾经在除夕与谢蓝、王基塞、垄魉值等人一起被皇上下韶召进宫省,还未进宫的时候,王曼文在言谈间称赞颜壁、刮且才学的佳美,沈怀塞与他相应答。颜鳄伯后来在说话间把这事告诉了皇上,转述王景文等人的这些话。沈怀文屡屡触忤皇上,到这时候皇上加倍地不高兴。
当时皇上极端喜欢出游,太后及六宫嫔妃常
常乘坐副车跟在皇上后面出游,沈怀文与王景文常常陈奏不宜屡屡出游。后来他俩一同随从皇上出游,坐在松树下,风雨突然迅猛而来。王景文说:“你可以进言了。”沈怀文说:“一个人单独进言,没有人接着讲,应当一起去上奏。”江智绷躺卧在旁边草中,也认为进言为好。过了一会儿他们同被召见,与皇上一起进入猎场,沈怀文说:“风雨这么大,皇上圣体不应当冲冒风雨。”王基玄又说:“选檀玄启奏之事应当听从。”江智渊还没来得及说话,皇上正拿箭装进弩中,沉下脸说:“你想仿效颜竣吗?为什么常常干预别人的事!”又说:? “颜竣这小子,恨不得再抽他的脸!”皇上每次宴集群臣,要使在座的人都喝得大醉,沈怀文一向不喝酒,又不喜欢开玩笑,皇上认为他是故意同自己唱反调。谢庄曾经劝诫沈
怀文说:? “你处处表现与众不同,又哪能久长呢?”沈怀文说:“我从小就是这样,哪能一朝一夕就改变呢?并不是我想与众不同,而是性情使得我这样罢了。”
受到有司指控,被免去宫职,并禁锢十年。被免官之后,沈堡塞卖掉宅院准备束行回家乡。皇上大怒,把他逮捕交付廷尉,赐死,死时五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①,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昭王七年,魏冉相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③于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晋④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⑤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
注: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③芒卯:魏将。④三晋:指赵、韩、魏三国。⑤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冉白起/举:举荐
B.今破齐以赵/肥:壮大
C.以广其陶邑/广:扩大
D.封邑/就:靠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穰侯魏冉功劳的一组是(?)
①破芒卯于华阳下?
②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
③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④越三晋以攻齐
⑤秦东益地,弱诸侯?
⑥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即位之后任命魏冉为将军,保卫了咸阳,平定了季君的叛乱,全部诛灭了那些图谋不轨的昭王的兄弟们,因此,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B.因为昭王年少,宣太后亲自治理国家,并且任命魏冉处理具体政务,魏冉举荐了白起,白起立下了一些显赫的战功。
C.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陶邑的封地,但却被魏国人范雎趁机诋毁,穰侯的丞相职位被免。
D.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立传既着眼于他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
译文:                  ?
(2)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译文:                  ??


参考答案:1.D
2.A
3.C
4.(1)我因此说秦王英明且熟悉计谋,穰侯机智且精通事务,肯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的。
  (2)等到他尊贵到极点、富足超过限度的时候,由于一个普通的人跟秦昭王陈说利害,便身受挫折,权势被削夺,以致于因忧愤而死,何况那些客居在秦国的大臣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3分)
答:


参考答案:
1、(1)C
(2)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
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


本题解析:
1、(1)C(这两段话皆承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但前一段的重点实以水“不盈科不行”为喻以说明“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后一段实以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必须有根本,名声始能与实际相符。)
(2)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解释文句1分)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结合文本阐述意义1分)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联系现实1分)
【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
  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希亮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希亮视事,首得其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为善吏。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眷斋,否则有火灾;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绯衣老人复出矣。”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青州民赵禹土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史。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皇祐元年,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罐劾希亮擅增损物价。已而罐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廷辨。既对,仁宗直希亮,夺罐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力请还滑。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诸贵人交通
B.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C.腆叩头出血,愿自新
D.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希亮,字公弼,先京兆人——尔无忘乃父之志
B.罢去,父老送之出境——诸河,则在舟中矣
C.会外戚沈元吉,奸盗杀人——夫夷近,则游者众
D.夺瓘职知越州,欲用希亮——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陈希亮处事有魄力的一项是(? )
①察其非辜,出之 ②希亮戒而舍之   ③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④杀此贼者独我耳 ⑤既对,仁宗直希亮 ⑥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希亮主管长沙县政事,严明执法,敢于惩治依仗权贵之势的不法僧人;他能明察案情,释放无辜者,而查捕到真正的罪犯。
B.陈希亮主管鄠县政事,禁止巫师敛民财祭鬼的活动,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这一系列措施受到当地父老的拥护。
C.陈希亮做开封府司录司事,主张把用来修塔的三万钱馈赠军用。他敢于为赵禹案争辩,因打死杀人犯外戚沈元吉,他独自承担责任。
D.魏瓘揭发陈希亮在物价上的过失,陈在朝廷上据理力争,证明自己正确。在黄河决口危险的情况下,他指挥防卫,坚守岗位。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