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2017-07-31 22:36: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一空1分,共8分) (1)子曰:“岁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论语》) (2)____?_,__?_。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3)?,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参考答案: ①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舍昼夜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③泻水置平地,安能行叹复坐愁 ④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 小题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3分) 小题2: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古诗的内容,要注意四点:一是题目,它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着整首诗的内容;二是诗人,也就是联系诗人的风格和背景,诗人论诗;三是诗中的关键意向,这些意象往往揭示着诗歌的思想感情;四是注释,关键处的注释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诗意。联系李白和诗中的意象,结合注释,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家。作者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自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所以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小题2: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们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①,作诗,乃和前韵(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②。 注:①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②王逸《楚辞章句》,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4分) ? ? (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参考答案:(1)这一联诗用比喻的手法。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也不懈怠,这句诗正好与“走马还寻去岁村”照应。人有信而事已非,正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苏轼正是因为遭受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从而产生了这样的虚无看法。(2)超然旷达,寄情山水。(如果把末句当作反语也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1)“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纪昀评曰:“三、四深警”。人如候鸟,感信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似乎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了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2)纵观苏轼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遂使他一生陷于三十多年的灾难之中,但他仍是“随缘自适”。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不死而贬去黄州,简直恍如隔世;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不必坠。”后人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还有本题对训练考生深入思考有帮助。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蝉?羊令野 整个夏天 你的鼓噪不休 那种重复调子 令人思虑的 不知道谁抄袭谁的语言 高枝而 饮露餐风 你的自鸣清高 却在一夜西风里 噤住了自己的一张嘴 说你是懦夫也可以 说你是哲者也可以 不过 最难熬的冬来霜雪 等你脱壳之后 顶多是个空洞的标本 小题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拟人(2分)“自鸣清高”“噤住自己一张嘴”赋予蝉人的情态和动作(1分),写出了蝉的自命清高和在外力下不能坚守自我的特点(1分)。 小题2:表达了诗人对蝉鼓噪却没有自己主张、一味跟风,自命清高但在压力之下不能坚守自我的讽刺。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小题2:概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对文本的内容有熟悉的掌握,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尤其是一些能表明作者感情和态度的词语。如本题中“鼓噪不休、自鸣清高、不过,最难熬的冬来霜雪,等你脱壳之后,顶多是个空洞的标本。”等语句,不难看出作者对待蝉的态度和在本文中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小题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作者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答出上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下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作者的心情,给1分。 小题1:(6分)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每答出一个手法并分析,给2分;最多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所问“徒感慨”“空怅望”,其实已部分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感慨”“怅望”。其实本题要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和注释详细分析。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不难看出“借景抒情”。通过古今内容可知“对比”“用典”。由词中“徒感慨”“空怅望”可知“直接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