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3:04: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宋词鉴赏(共8分)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 小题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3分) 小题2:5分)上片写江上之景,天气阴晴不定(1分)令人心生沧海桑田、聚散离合之感。(1分)下片写山下之景,环境迷茫凄清(1分)令人心生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1分)所以才劝“行客莫登临”。(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根据对词大意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描述的正确性,C 项,“全部实写”不正确,如“兴废事,千古一沾襟”。所以选C。 小题2:可从词中上下片中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其营造的意境,从而得出其情感,即原因。关键词如:半晴阴、别离心、兴废事、孤烟、疏雨酒家深。这些关键词营造了凄冷孤寂迷茫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孤寂迷茫凄凉的情感,故由此得出“行客莫登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小题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主要依据是诗句本身,然后再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这主要从诗的标题以及试题所给注释中得来)分析,本诗的题目标明是访友不遇而作,而根据注释此友是因罪流放岭南之友,于是可知此诗表达的应是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没遇到流放中的友人,诗人因而顿生伤感之情。诗的第一二句说,才子竟遭流放,其愤懑之情可想而知。诗的第三四句写出对故乡的思念,实际上是对友人的思念牵挂。 小题2: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内容: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两种人:“才子”和“流人”,这是两种地位大不相同的人,因而是对比;诗的第三四句写了两种地方:“梅花早”的岭南和“北地”,这也是对比。于是可知诗用了对比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题1: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它的作用。(4分) 小题2:诗的结尾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句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1分),先写了“呦呦叫着的群鹿自在地穿梭于原野吃着艾蒿”这一自然景象引出自己对嘉宾的礼遇(2分),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1分)。 小题2: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2分),表达了作者宽广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这里是用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自己对嘉宾的礼遇,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首先应该了解这个典故的来历,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这里曹操运用这个典故,以“周公”自比,表现了作者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的心情。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如果包含典故,还要把典故了解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解:(1)陂:水岸。(2)寒漪:水的波纹。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22.两首诗表现的时间有所不同,《村晚》在?,《所见》在?。(2分) 23.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贵在讲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村晚》一诗,前两句着眼在写景,借助于“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背景;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二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 《所见》一诗,? ? ?。(4分)
参考答案:22.傍晚;中午前后。(2分。每个1分) 23.前两句先写牧童的动态,“骑”“振”二字写出了牧童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放肆散漫的神态;后两句写牧童的静态,(1分)“捕”“闭口”二词活现出牧童屏住呼吸、专注鸣蝉的神情(1分)。这样由动到静,写的既突然又自然,把天真活泼、机智聪颖的牧童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②双耳峻③,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②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③峻:尖锐。 【小题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小题2】此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2分);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1分)。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2分)。 【小题2】前四句写眼前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2分);后四句是诗人的合理推想,是虚写,表现出马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2分)实虚结合,形神兼备,拓展诗歌意境,既能更好凸显马之精神,也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要抓住这两个字的传神之处,“批”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入”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解答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 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回答出哪是实写,哪是虚写,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实虚结合,形神兼备,拓展诗歌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