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题。(8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小题1:“宝帘闲挂小银钩”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小题2:下片一、二两句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闲”字(1分)”闲”字透出楼中人的空虚、闲寂的神情与心绪,与前面的景物描写融成一片(2分)
小题2:比喻(1分)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不相类似,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2分)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诗人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1、诗歌第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气氛怎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两句透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前两句写了为诗人饯别的场景,渲染了为诗人饯行的热烈气氛,作用是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意对即可)
2、诗歌第三、四两句写出诗人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也隐隐透漏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官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1)请简要分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请写出你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结构上“望”贯穿始终,头两句描写的作者见到的天津桥畔的美好春景,后两句转入远眺。
②全是通过“望”,写出了诗人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委婉的抒发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抚今思昔,夕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显得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意对即可)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描绘出一副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盛。三四两句转写宫殿紧闭,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从这种对比中作者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油然而生吊古伤今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步①
【清】历鹗
斜景忽已暝,流莺时一鸣。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
僻地非遗世,新畦欲耦耕。孤吟少俦侣,发兴②自江城。
①此诗写于厉鹗因家贫租屋东园读书时,两年后,他考中举人。
②发兴:激发意兴。
小题1:简析颔联是怎样写出诗人散步时的环境的特点的。(4分)
小题2: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诗人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幽静。(2分)水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原来是月亮慢慢升了上来;花朵悠悠飘坠,是因为有风儿在轻轻拂过。(1分)诗人通过对景物细微变化的感知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1分) (a手法答,反衬、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烘托均可得1分,答到景物的细微变化或细节描写 1分。b景物特点1分:特点为清幽、幽静、清静、寂静、宁静、冷清,均可。答:凄清、清新、不给分。c具体说明怎样运用技法或较准确顺畅翻译诗句得1分,此两方面不重复给分。)
小题2:
诗人并没有因身处僻地而消极避世,依然是热爱生活,甚至饶有兴味的想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1分)尽管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但在黄昏的宁静中心情反而不平静,(1分)并激发了他的意兴,他志向远大,思想飞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1分)(1、只是翻译诗句不给分,要扣住情感进行分析阐释。2、三种情感各1分。①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乐观,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得1分)。②只答孤独、寂寞、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不得分。③答上述第二点后,再答出,有大志,积极向上,有理想,进取、不放弃等得2分。④单答第三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诗歌营造环境的手法,要结合环境描写具体分析所写意象,并分析出环境的特点。颔联描写的水、月、花、风等意象,均是动态描写,但体现的却是环境的幽静,因为只有如此幽静,作者才能感知如此细微的变化。
小题2:此题要结合诗歌创作背景的注释全面理解诗歌主题情感,分析时结合题意要求“后两联”具体分析作答。后两联明确地表白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流露出居“僻地”“少俦侣”却对生活充满热爱且志向远大的思想感情。在这黄昏的宁静中,诗人的心情反而不平静,“发兴自江城。”诗人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诗人的思想正在从这里腾飞,向着外面的广阔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小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小题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小题2: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