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①扬言伐姚,意或难测。?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③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④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得分点:左右、以、得罪、莫,全句句意)(2)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石打败。明元帝悔恨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得分点:补充主语、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恨、全句句意)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A项的“稍”是“不久”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其中,①是众臣之词;③是最好的解决办法;⑤比喻取得的结果,都不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C项“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的说法错,原文是明元帝听从了“群臣”的意见。
小题4:(1)(2)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左右”即“身边的人、亲近的人、亲随”;“以”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得罪”即“受到惩处”;“莫”是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第(2)小题,全句的主语是“北魏军队”;“为……所……”表被动;“恨”是“悔恨”之意。
【参考译文】崔浩字伯深,从小爱好学习,他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精心研究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20岁时,(他)就担任了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道武皇帝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道武皇帝知道后,就派人把自己用的饭食赏给他吃。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泰常元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沿黄河逆河西上,就向北魏请求借路。明元帝召集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外朝(指以宰相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的公卿都说:“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可能破关西入?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意图还难以预料。我们应该抢先发兵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西去。”内廷(指由皇帝近侍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的官员和外廷大臣意见一致,明元帝打算采纳。崔浩说:“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司马休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已有好久了。现在姚兴已死,他的儿子姚泓还年幼,趁着他们危急的时候攻打他们,我看刘裕的意图一定在于入关,强大而暴躁的人,是不会顾忌后果的。我们现在如果阻截他们西进之路,刘裕一定会上岸向北进攻。这样姚泓平安无事而我们要受到攻击了。柔然是我国北方的敌人,他们的人和粮食又缺乏,(正需要补充)。我们发兵到南边,那么北方的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我们;如果我们要救北方,那么南边又危险。不如借水路给刘裕,放刘裕西去。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啊。如果刘裕取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的恩惠;如果姚氏取胜,我们也不会丢掉救助邻国的名声。即使刘裕取得关中,也会因太远而难守。他们不能守,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坐观成败,使两虎相斗而我们获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议论的群臣还是说:“刘裕向西进入函谷关,就会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腹背受敌;向北上岸,姚军一定不出关救助我们。刘裕声言向西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情况就是这样。”明元帝于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石打败。明元帝悔恨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④,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⑤,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⑥其貌,忻慕笑抃⑦,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①责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_________》对此有所论及。
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4.从文末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故都的秋
2.(通过比较)指出孙先生与三人遭遇相类,即便穷困落拓,也会像他们一样名播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3.A
4.(向孙先生)祝寿。
5.孙先生出身富贵,又居于繁华京师,却不嗜利禄,不问世事,自甘落拓清贫,是隐于朝市的“大隐”(并非寄身山林、孤标傲世的“小隐”;亦非藏身仕途、洁身自好的“中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②,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株,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
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④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⑤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监筠州盐酒税—市场管理的小官。②蔑—无,没有。这里指淹没。③漘(chún唇):水边。④劫——佛教名词。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的略写。 ⑤环堵:四面为墙,内室皆空者为环堵,泛指简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不可处处:处置、修复
B.败刺史府门败:坏,冲坏
C.落其华而收其实华:花
D.治先人之敝庐敝:破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知夜之既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人不堪其忧置煴火,覆武其上
D.良以其害于学故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休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全文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3分)
(2)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4分)
(3)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于是,我向州府呈上报告(1分,注意句式)想借部使者府宅居住(1分,注意“假”),郡守同情我无家可归,答应借给我住。(1分,注意“其”字)(2)可叹啊!(唉!)有些士大夫,当他们还不懂得高深的道理时,(1分,注意“方”“其”“大道”)只会沉醉于权势利益,(1分)以财富、子女为重,(1分,注意“自重”)自以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1分)(3)让我回归乡间,去管理先辈留下的破旧房舍,即使家徒四壁,我也安心居住下去。(3分,每个分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处:居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和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A对应的原文“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译为“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不能(?)。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通过后面的句子可以看出,是作者到任无处安身,所以解释为“修复”“处置”不符合文意。
小题2:B“之”用在主谓之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并列;C“其”代词,那种/代词,指代“煴火”;D“于”介词,对、对于/介词,到。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不同的用法。如此题“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之” 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介词、连词还要区分各种作用和意义;“于”要区分作介词时的不同解释。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此题选项B作者是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选项为“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错,事件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告——报告(介宾短语后置),假——借,怜——同情,其——我,应——答应。(2)方——……时候,大道——高深的道理,厚——为……为重。(3)治——管理,敝——破旧,堵——墙。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