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A.徒苦民而功未易集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B.乃上书其帅臣乃敢上璧 C.以孤军进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泽出其不意吾其还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
小题5:翻译:
(1)下令命宗泽与邑令视察黄河堤防,檄文到时,正逢宗泽长子夭折,但宗泽奉命立即动身。
(2)敌人能够悔过退兵固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人屈服而使君命受辱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假:代理
小题2:均表转折;B.前句为“于是”,后句为“才”;C.前句为“凭借”,后句为“因为”;D前句代敌方,后句为副词,表祈使语气。
小题3:不同意派他前往的应是皇上
小题4:略
小题5: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淡淡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秋阳之陨群木木:树木。
B.若予者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蚤:通“早”,早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乃真知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奴婢喜而告余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升于扶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歌颂之情彰显自然。行文流畅,不可遏制;多用比兴手法,华丽的铺陈,文采出众。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小题5:(1)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多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
(2)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项解释有误,原句是“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大意是我讨厌丑恶,并且想把丑恶的东西革除,好像是秋天的阳光让树叶凋零。所以“木”在这里是树叶。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也可以用排除法。A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B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表判断,是。C两个都表递进,而且。D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对。所以,正确选项是C。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在组织答案时,要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辨别。B项“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小题4: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关键词有:者、者也、乎、吾、彼、乃。一些语气词往往在句子结尾。
小题5: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有:违、迁、病、履、以。
【参考译文】
越王的子孙中,有一位德才兼备的公子,他在如同仙境一样美丽的地方建了一座宅院,经常吟诵一些内容空虚的诗。他告诉苏东坡:“我的心灵纯洁而且明亮,好像秋日里的阳光一样明媚;我的气度庄严而且雄壮,就像秋天里的阳光一样清秀明丽;我喜欢善良的人,而且喜欢帮助他们走向成功,这就好比是秋天的阳光,让各种粮食作物逐渐成熟;我讨厌丑恶,并且想把丑恶的东西革除,好像是秋天的阳光让树叶凋零。我想以我的这些想法写成一篇赋,编成乐曲让人们吟诵,你觉得怎么样?”
苏东坡笑着对他说:“公子怎么知道秋阳的情感呢?你出生在富贵华丽的屋子里,而且经常畅游在朝廷的金殿上,你出门的时候坐着有华盖的轿子,进入宫殿后待在锦绣的帷帐中,酷暑时节你感受到的是温暖的天气,寒冷的天气中你只感觉到些许凉意。你怎么会了解秋阳呢?我这样的人,才会真正了解秋阳。夏天,阴雨绵绵,积水成涝,蒸汽上升为云,云聚集在一起形成瓢泼大雨降落到地面上,雷电使得暴雨更加凶猛,大江大河连成一片,大地淹没在洪水中下,小船行走在昔日的城郭中,鱼龙游到了人家的屋子里。霉菌生长在人们的生活用具上,青蛙、蚯蚓爬在桌案和床席上。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躬耕在三吴,有一块田地,谷子成熟而且发了芽,稻子已经抽穗倒伏在泥水中。沟渠与田埂相连,墙壁倒塌,屋门破损。脸上沾满粉尘污垢,眼睛流着被烟熏黑的泪水。做饭的锅和盆都是空的,周围的邻居家一片寂静。鹳和鹤之类的水鸟在房顶上鸣叫,妇人在夜里起来哀叹,计算着剩下的口粮还能吃几天,有的人穷荒之年没有一件衣裳可穿。终于,饭锅下出现了火花,油灯点亮,一点好兆头出现了。清风从西面吹来,钟鼓声响起。家中的奴仆和婢女高兴地告诉我,这是大雨停止的信号。我很早起来占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亮。早晨眺望东方,看看太阳从东方升起。还没有来得及期盼,而一道彩虹横挂于屋顶之上。此时,我陶醉其间,好似大梦初醒,像哑巴想高声呼喊,像瘫痪的人勉强行走,像回到家乡刚刚见到父母兄弟。公子,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和欣喜?”
公子说:“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是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苏东坡又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看到的不一样。火红的太阳,它的酷热并非是要施虐于人,它在温暖的时候也并非是对世人有所慈悲。何况,今天这个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酷热的太阳。怎么能说在夏天防备太阳,而在冬天太阳的威力变弱了呢?我们这些小民,既容易发怒又容易欣喜。世人对于冬天的畏惧,对于夏天的喜爱,就如同是朝三暮四的猴子。从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没有疑惑了。居家不必封门闭户,出门不必头戴斗笠,酷暑不必害怕,这样才能记得秋阳的恩德。”公子听了这一席话后,拍手称是,一笑而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宗礼,字立之。少贫力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宗礼往问学焉。淳祜四年,举进士。调邵武军判官,入为国子正,迁太学博士、国子监丞,转秘书省著作佐郎.入对,言火不循轨①。帝以星变为忧,宗礼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迁尚左郎官兼右司。时丁大全拄国柄,以言为讳.宗礼叹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对,言:“愿为宗社大计,毋但为仓廪府库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入选以来正人,毋但旁蹊曲迳以引贪浊.”拜太常少卿,迁秘书监。以监察御史虞虑言追②两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度宗即位,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自宫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献者必诛。”以《诗》进讲,固奏:“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权礼部侍郎兼给事中。进读《孝宗圣训》,因奏:“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宗礼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谨也。”
迁礼部侍郎,以老乞退,帝曰:“岂朕不足与有为耶?”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再辞。逾年,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疏奏:“国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绥定,人心来尝不可回也。”卒官,遗表上,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
注:①火不循轨;火星不遵循轨道.②追:追削。
8、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丁大全擅国柄擅;专权
B.左右之言利者必斥斥:责备
C.信不可不谨也谨:慎重
D.因其未坠而加绥定绥:安抚
9、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宗礼“委婉讽谏”的一组是
①此可一日居乎?②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
③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④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
⑤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⑥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宗礼年轻时家中贫困,刻苦读书,在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的时候,陈宗礼曾前往向他讨教学问。
B.陈宗礼有两次被免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监察御史虞虑的弹劾,第二次是因为起居舍人曹孝庆的弹劾。
C.陈宗礼有两次辞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升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他借口年老乞求退职,不过没有被皇帝批准。
D.陈宗礼从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后便调任邵武军判官。此后一直居于官位,最后也是在任上去世的.
11、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4分)
(2)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3分)
(3)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天下正致力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走而竞相逐利,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够遏止这种现象。
(2)帝王的一举一动,没有一处细小的地方不被人知道的,这就是古代的人非常重视在独处的时候小心谨慎的缘故。
(3)安定或者危难、太平或者动乱,常常在动一动念头的瞬间发生,念头稍微有点偏差,祸乱随即出现。
本题解析:
小题1:斥:排斥、斥逐、斥退
小题2:①陈宗礼对丁大全专权表示的不满;②陈宗礼直言劝告皇帝亲近忠良,疏远小人;⑤陈宗礼直言劝告皇帝应该顺应天意
小题3:第一次只是降职而非免官,第二次是没有升职,也不是免官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陈宗礼,字立之。年轻时家庭贫困,他读书刻苦,(当时)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陈宗礼前往向他讨教学问。淳祐四年,他考中进士。后陈宗礼调任邵武军判官,进京担任国子正,升迁为太学博士、国子监丞,后又升迁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一次陈宗礼)入朝奏对,说火星不遵循轨道。皇帝因星相变异感到担心,陈宗礼说:“老天显示警告,全在于陛下修明仁德、施行政教来挽回天意。”又说:“天下正致力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走而竞相逐利,只有大公无私才能遏止这种现象。”(陈宗礼)兼考功郎官,后升迁为尚左郎官兼右司。当时丁大全把持国家政权,忌讳进谏。陈宗礼感叹道:“这还能待得住一天吗!”入朝奏对,说:“希望考虑宗庙社稷这些大的方面,不要光考虑粮仓府库这些小的方面,希望收服天下四海的民心,不要光收服身边宠臣外戚的心;希望对忠良寄托重任,不要光让卑顺的近臣充当耳目;希望四面开放来招揽君子,不要只是盈门耀道地呼引贪污之辈。”(陈宗礼)拜授太常少卿,升迁为秘书监。后因监察御史虞虑弹劾被追削两级官阶,送往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陈宗礼)拜授侍御史。升迁刑部尚书,后因起居舍人曹孝庆弹勃罢免。度宗即位.陈宗礼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他上疏说:“恭敬勤俭的道德从皇上自身开始,廉洁的规矩从皇宫里面开始,身边提到谋利的人一定斥逐,暗地里私自进献的人一定杀掉。”他用《诗经》进呈侍讲,就禀奏:“帝王的一举一动没有一处细小的地方不被人知道的,这就是古代的人非常重视在独处的时候小心谨慎的缘故。”
陈宗礼代理礼部侍郎兼给事中。他进呈侍读《孝宗圣训》,便禀奏:“安定或者危难、太平或者动乱,常常在动一动念头的瞬间发生,念头稍微有点偏差,祸乱随即出现。天下的动乱,没有不是在小事中发生,在明显的事情中形成的。”又说:“不因私心妨碍公家法令,这才是国家的福分。”皇帝说:“孝宗的国法,只有奖善罚恶是尤其谨慎的。”陈宗礼说:“有了功劳不奖赏,有了罪过不惩罚,即使是唐尧虞舜也不能够治理天下,确实是不能够不加谨慎的。”
陈宗礼升迁礼部侍郎,借口年迈请求辞官,皇帝说;“难道是我不值得(与你)一起有所作为吗?”让他以华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做隆兴府知府,他再次推辞。过了一年,他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兼代理参知政事。他上疏禀奏:“国家之所以存在,靠的是天命民心。按照它的警示来加以敬畏,天命没有不能够挽回的;趁着它还没有丧败的时候加以安定,民心是未尝不能够回转的。”陈宗礼在任上去世,临终表文奏上,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号文定。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