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小题1: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小题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故乡的思念。“去国”即远离家乡,“长为不系舟”是指飘泊天涯;“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是痛惜自己如孤雁南飞离家越来越远、羡慕双溪能流向家的方向。②对朋友的感激。“高人屡解陈蕃榻”是说崔侍御多次解榻相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③对朋友的不舍。“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即言与友人离别,有如敬亭山的秋叶将在秋风中各奔东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2:①寓情于景:宛溪“霜夜”听“猿愁”,凄冷之夜,猿猴哀鸣,一片凄凉,很好地烘托出思家之愁,飘泊之苦。②用典:“陈蕃榻”化用典故,感激朋友的热情关照。③比喻:用“不系舟”比喻浪迹江湖、飘泊不定的诗人。④对比:“一雁南飞”与“双溪北流”对比,借以表达思乡之愁,飘泊之苦。
本题解析:
小题1:问的是“哪些情感”,可见要点就不止一个,仔细领悟诗句,有多少答多少。
小题2:表现手法应从大处着眼,先就整体上的表现手法答起,最后才答到修辞手法。题目要求是“简要分析”,光例举是不行的,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其中“陈蕃榻”的典故在《滕王阁序》里学过。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小题1: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2分)
小题2: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从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小题1:(2)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或化静为动),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表现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2分)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突出作者的高洁襟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是写“梅花”的品质,写“竹”和“苔”的“萧萧”“ 漠漠”是为了衬托梅花,再结合颈联分析即可,衬托手法1分,解说1分
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从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赏析”,首先回答手法,即以高士、美人设喻或托物言志,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回答出情感,突出作者的高洁襟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5分)
(2)简析:《台城》中“鸟空啼”的“空”与《鹿柴》中的“空”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5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2)“鸟空啼”,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以鸟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空山不见人”,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参考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2)历览前贤国与家,?。(李商隐《咏史》)
(3)梅须逊雪三分白,?。(卢梅坡《雪梅》)
(4)凡事豫则立,?。(《礼记》)
参考答案:
(1)业精于勤,荒于嬉 (2)成由勤俭败由奢 (3)雪却输梅一段香?(4)不豫预则废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