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7:17: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荔枝香近?【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④。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④唐代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5分)
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描绘了一幅乱红飘落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黄昏时细雨当窗,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燕子哺育乳燕(2分)的寂寞凄清的景象。(1分)。②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寂寞闲愁(孤独寂寞,思家念亲)的感情。(2分)(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小题2:①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之情。②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是虚景,与前句实景相结合。③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衬托”答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先通过上阕用四字格“寂寞凄清”概括出景象,再结合上阕罗列意象,具体阐释意境,残红、香雾、黄昏、细雨,再加上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定向翻译。根据意象的含义推断其中蕴含的感情,残红——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香雾、黄昏、细雨——寂寞闲愁,孤独寂寞;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思家念亲。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小题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借景抒情,借归景,抒归情。或者是衬托,用归景,衬归情。整个下阕虚实结合,前四句为眼前景,后三句为设想景。“共剪西窗蜜炬”明显是借典抒情,结合注解④,写出借的是什么典故,抒的是什么情。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3)不违农时,??,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答案:
(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谷不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肱”的写法;第2句注意“隅、反”的写法;第3句注意“罟、洿”的写法。“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①(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诗的前两联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通过诗中诸多意象简要分析作者复杂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威势强大与险恶。比喻和夸张。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少年”与“今头白”形成对比,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②。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②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小题1:作者在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夕”字写景的?(4分)
小题2: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1分)颈联“山郭暗” 写夜色降临之景;(1分)“芦洲白”体现夜色降临;(1分)“人归” 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家;(1分)“雁下”意为夜色降临,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1分)(答到一点1分,五点答到四点,即可得4分)
小题2:作者漂泊异乡(1分);孤独寂寞(1分);夜忆秦关(1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小题2: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心忆秦关,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