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23: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虽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天起决定作用,但仍表示人定胜天。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是说,上天保护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他用这句话来鼓励弟子。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证实人祸福的力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上闻乃赦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皆赦之。上自往,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赵相奏斩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问曰:“守、尉反乎?”对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复以为常山守、尉。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于是上曰:“陈豨将谁?”曰:“王黄、曼丘臣,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
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于曲逆下,破豨将张春于聊城,斩首万余。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十二月,上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更名东垣为真定。王黄、曼丘臣其麾下受购赏之,皆生得,以故陈豨军遂败。
上还至洛阳。上曰:“代居常山北,赵乃从山南有之,远。”乃立子恒为代王,都中都,代、雁门皆属代。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太史公曰: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豨常告归过赵常:同“尝”,曾经
B.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擅兵:带兵
C.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覆案:翻案
D.周昌疑之,疵瑕颇起瑕疵:毁责,过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疵瑕颇起,惧祸及身”的一组是()
①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②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③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④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⑤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⑥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曾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赵相国周昌看到陈豨宾客众多,而陈豨对待宾客态度则是谦卑恭敬,屈已待人,就进京朝见汉高祖,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B.由于赵国相国周昌的打击和排斥,同时又加上陈豨宾客王黄曼丘的怂恿,陈豨决定^造**,并且自称代王,劫掠了赵,代两地。
C.皇帝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连皇帝召见他也称病拒绝。
D.太史公认为陈豨是由于害怕灾祸临头,奸邪小人又乘机进说,才使自己陷于大逆不道的境地,令人悲叹。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覆案:反复追查。“覆”有“倾覆”“颠覆”的意思,“覆”有“翻过来,追查”的意思。“案”也有“追查”,“推究”的含义。联系语境,不难理解。“覆”在《六国论》中有依据,有根本。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辅之于引申,那么词义就可判定。?
小题2:①是说陈豨因战功被封为列侯,统帅军队,很受重用?⑤是指陈豨被樊哙的军队斩于灵丘。其余均与“疵瑕颇起,惧祸及身”有关。对人物传记的传主的品德节操的判定与臧否是近几年文言文考查常见题目。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多是列举六个语句,编为四组,要求判断符合题干列举品格的一组;或者是按两种品格(或性格、操守等)分为四组,要求选择一组符合题干的选项。做这类题目,要结合全文,要特别注意传记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以便从中分析语句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品德节操等。
小题3:周昌并没有打击和排挤陈豨,只是将自己对陈豨势力的担忧告诉了汉高祖。判断一项分析概括是否准确,要看下面几点:一是文章整体的倾向性,即对人物的臧否褒贬,从而确定判断是否正确。二是体察文章中的材料。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张冠李戴”本题对周昌的陈述就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参考译文:陈豨是宛朐人,不知当初是什么原因得以跟从高祖。到高祖七年冬天,韩王韩信反叛,逃入匈奴,皇帝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国、代国的边防部队,这一带戍卫边疆的军队统归他管辖。
陈豨曾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赵相国周昌看到陈豨的随行宾客有一千多辆车子,把邯郸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满。而陈豨对待宾客用的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礼节,而且总是谦卑恭敬,屈已待人。陈豨回到代国,周昌就请求进京朝见。见到皇帝之后,把陈豨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好几年,恐怕会有变故等事全盘说出。皇帝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暗中派宾客到王黄、曼丘臣处通消息。到高祖十年(前197)七月,皇帝的父亲去世了,皇帝派人召陈豨进京,但陈豨称自己病情严重。九月,便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劫掠了赵,代两地。
皇帝听说之后,就一律赦免了被陈豨所牵累而进行劫掠的赵、代官吏。皇帝亲自前往,到达邯郸后高兴地说:“陈豨不在南面占据漳水,北面守住邯郸,由此可知他不会有所作为。”赵相国上奏请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斩首,说:“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陈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皇帝问:“郡守、郡尉反叛了吗?”赵相国回答说:“没反叛。”皇帝说:“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赦免了他们,同时还恢复了他们的守尉职务。皇帝问周昌说:“赵国还有能带兵打仗的壮士吗?”周昌回答说:“有四个人。”然后让这四个人拜见皇帝,皇帝一见便破口大骂道:“你们这些小子们也能带兵打仗吗?”四个人惭愧地伏在地上。但皇帝还是各封给他们一千户的食邑,任命为将。左右近臣谏劝道:“有不少人跟随您进入蜀郡、汉中,其后又征伐西楚,有功却未得到普遍封赏,现在这几个人有什么功劳而予以封赏?”皇帝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了!陈豨反叛,邯郸以北都被他所占领,我用紧急文告来征集各地军队,但至今仍未有人到达,现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郸一处的军队而已。我何必要吝惜封给四个人的四千户,不用它来抚慰赵地的年轻人呢!”左右近臣都说:“对。”于是皇帝又问:“陈豨的将领都有谁?”左右回答说:“有王黄,曼丘臣,以前都是商人。”皇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各悬赏千金来求购王黄、曼丘臣等的人头。
高祖十一年冬天,汉军在曲逆城下攻击并斩杀了陈豨的大将侯敞,王黄,又在聊城把陈豨的大将张春打得大败,斩首一万多人。太尉周勃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十二月,皇帝亲自率军攻打东垣,但未能攻克,叛军士卒辱骂皇帝;不久东垣投降,凡是骂皇帝的士卒一律斩首,其他没骂的士卒则处以黥刑,在额头上刺字。把东垣改名真定。王黄,曼丘臣的部下所有被悬赏征求的,一律都被活捉,因此陈豨的军队也就彻底溃败了。
皇帝到达洛阳。皇帝说:“代郡地处常山的北面,赵国却从山南来控制它,太遥远了。”于是就封儿子刘垣为代王,以中都为国都,代郡、雁门都隶属代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冬天,樊哙的士卒追到灵丘把陈豨斩首。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为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填空题  下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参考答案:(1)请允许我
(2 )请你
(3)请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书何易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③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曲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以其有史官在。
(节选自《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书何易于》)
【注】①重榷管:加强专卖管理 ②矧(shěn):况且 ③上下考:唐朝考核官吏,分上中下三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B.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窜:安放
C.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状:情形
D.不欲紧绳百姓绳:勒逼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易于知民甘苦、挺身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②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③易于考止中上?④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⑤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易于在刺史泛舟东下游玩时,为了不打扰百姓的耕蚕,亲自引舟,刺史问状后,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愤怒的回去了。
B.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在督赋、督役、馈给权势、擒盗等方面都治状突出,传记通过“易于考止中上”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用意深刻。
D.像何易于这样的县令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作者因此对朝廷搜求人才、地方官员举荐贤能一事产生了质疑,提出了冷峻的批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5分)
(2)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我难道为了吝惜自己(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苦难)?我也不让罪过牵连你们。(“宁”、“爱”、“蔓”“尔曹”各1分,句意1分)(2)到急需补充官吏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用来共同治理的好官。”(“缓急”、“补”、“患”、“无以”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B项的“窜”是放逐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知民甘苦、挺身为民”二词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③写的是上级对何易于的考评不好,④写的不是何易于。所以应排除含有③或④的A、B、D项。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A项的有关原文是“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此项说“愤怒的回去了”无据,刺史离开时没有愤怒。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宁”是“难道”之意,“爱”是“吝惜”之意,“蔓”是“蔓延、牵连”之意,“尔曹”即“你们”。第(2)句中,“缓急”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急”,“补”是“补充”之意,“患”是“担心”之意,“无以”就是“没有用来(共同治理)”之意。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上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担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