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6 07:37: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外铄我——由:从;铄:从外部给予 B.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离开;存:保存 C.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竭力、尽力;求:追求 D.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乎:于;熟:使……成熟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8~lO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5分)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5分)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之,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二年七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众服曰:“真宰辅也。” 甲戌,会师于襄阳,分军为三道并进。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泊,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伯颜荡舟由藤湖入汉江。诸将请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为后患。”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伯颜殿后,不满百骑。十月戊午,行大泽中,郢将赵文义、范兴以骑二千来袭,伯颜未及介胄,亟还军迎击之。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贵以城降。诸将请点视其仓库军籍,遣官镇抚,伯颜不听,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阿术使右丞阿里海牙来言渡江之期,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术乃自来,伯颜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吾实乎?”潜刻期而去。乙未,军次蔡店。丁酉,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兵不得进。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贵果移兵援汉阳。伯颜乘虚兵进汉口,大捷。 丙子,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希贤固请,与之。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伯颜曰:“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人皆服其有识。 伯颜深略善断,将二十万众伐宋,若将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毕事还朝,归装惟衣被而已,未尝言功也。大德八年,卒,追封淮安王,谥忠武。(选自《元史。列传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同辈 ? B.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洪亮、激昂 ? C.麾诸军毕济——指挥 ? D.潜刻期而去——约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吾实乎——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D.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乃入见。问:“何以战?”?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伯颜深略善断的一组是?(? )? ①?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 ? ②?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 ? ③?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 ? ④?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 ⑤?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 ? ⑥?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颜长相魁梧,英勇善战,深略善断,因而世祖很欣赏他,并下令将右丞相的妹妹许配给他。 ? B.伯颜身先士卒,当军队渡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充满豪情地勉励大家,然后穿好盔甲,自己作为前导,带领军队渡过了河。 ? C.伯颜为人清廉,能严格约束部下,所以攻占复州后,当诸将请求派人接管时,他没有同意,并且明确宣布,诸将不得入城。 D.选文在文字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传主的军功武略,略写他谦恭廉洁忠诚的人品,人物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山居斗鸡记 (明)袁宏道 余向在山居,南邻一姓金氏,隐于掾,爱畜美鸡。一姓蒋氏,隐于商,从燕地归,得一巨鸡。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独掾隐家一鸡,纵步饮啄如常,玉羽金冠,娟然更又可人。然其体状,较之巨鸡,止可五之一。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于是各张武勇,且前且后,两两相持,每费余刻。巨鸡或逞雄一下,美鸡自分不能当,即乘来势,从匿巨鸡胯下,避其冲甚巧。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美鸡从巨鸡尾后腾起,乘其不意,亦得一加于巨鸡。巨鸡才一受毒,便怒张扑来,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余自初观斗至此,大抵见美鸡或得一捷,则大生欢喜,且睁睁盼美鸡或再捷而卒不可得,而亦终不想及为之所,美鸡将不堪。 余正在烦恼间,有童子从东来,停足凝眸,既而抱不平,乃手搏巨鸡,容美鸡恣意数啄,复大挥巨鸡几掌。巨鸡失势遁去,美鸡乘势蹑其后,直抵其家。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如是再四。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逮立蔓型号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余久病,未尝出里许,世间锄强扶弱豪行快举,了不得见;见此以为奇,逢人便说。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说而笑笑而跳竟以此了一日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鸡自分不能当分:料想 B.美鸡将不堪堪:经得起,忍受 C.巨鸡失势遁去遁:逃走 D.美鸡乘势蹑其后蹑:踢,蹬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且前且后,两两相持示赵弱且怯也 B.不知美鸡置身何所作计何不量 C.亦得一加于巨鸡得复见将军于此 D.乃手搏巨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说而笑笑而跳竞以此了一日也
A.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说而笑/笑而跳/竟以此了/一日也
B.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说而笑/笑而跳/竟以此了一日也
C.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说而笑/笑而跳/竞以此了一日也
D.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说而笑笑而跳/竞以此了/一日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形体、姿态、气势等方面写“巨鸡”与“美鸡”相争斗,形神逼肖,生动有趣。引人人胜。
B.袁麽道曾在朝中任职,但他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文章多写身边琐事,情调闲适,诙谐风趣,本文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
C.作者写斗鸡,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原本平淡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摇曳多姿,并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了深刻的主题。
D.本文可认为是一篇纪实性散文,也可认为是一篇寓言式作品,作者借童子之口讥讽两书生的话中暗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0分)
(1)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3分)
(2)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3分)
(3)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小题2:下列四组句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而四国休息于内
小题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小题4:比较苏洵与苏辙、李帧的《六国论》,对三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小题5:翻译(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