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8:13: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曹操修建的铜雀台。 (1)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寄托遥深。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仰慕之情。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时之感。 (2)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高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示例一: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词客,指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有才的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晓岚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 ? 示例二:不同意。“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句中蕴含着极沉痛的感情。一个杰出的人才,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被当世抛弃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7分) 经炀帝行宫 (唐)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小题1:诗歌第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小题2:《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试结合此诗尾联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三联选用了“残柳”“露叶”“夕阳”“烟波”等意象(1分),勾画出了一幅凄凉黯淡的图景(2分)。 小题1:这首诗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方式(1分)。诗的尾联没有直抒胸臆,而写诗人游罢行宫想起了炀帝荒淫游扬州(广陵)的史事(1分),于这沉思之际听到了古渡明月下传来渔歌的情景(1分),诗人借助这一景语含蓄地传达了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劝之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小题1:对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铮铮然有京都声/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灭六国者,六国也。(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小题4: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小题5:翻译(每句3分,共9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因为:于是做。
小题1:然都是:——的样子。B、第一个是在,第二个是比? C、第一个是这,第二个是正确? D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补足音节,不译
小题1:都是状语后置句。
小题1:“老朋友琵琶女”错误,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1)“予”“ 左迁”(2)“本长安倡女”“ 于”“ 委身”(3)“斯”“ 迁谪”“ 因为”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 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考答案:1、C 2、 D
本题解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的“子”是指孔子。
2: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不是说要神女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而是强调“当惊世界殊”,神女该会惊讶世界跟从前不同了,来突出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