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8:13: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题目。
经故内
【明】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小题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小题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小题1: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诗中的景象来体会作者的感受,注意“萧萧”“惨惨”的信息。
小题1:注意诗歌鉴赏中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抓住关键的意象“一鸟”“和雨”“寒云”等词;同时注意体会“独”字和“惊”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①。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四块玉·马嵬坡?元·马致远
睡海棠②,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注:①化用《长恨歌》中“夜雨闻铃断肠声”。据《明皇杂录》,玄宗逃奔蜀地,在经过斜谷口时,大雨如注,正思念杨贵妃的玄宗听到雨声与铃声相应和,倍感凄楚和痛苦,于是创作了《雨霖铃》曲。②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小题1:李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李诗和马曲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事入诗,但感慨的对象及目的并不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1分),唐玄宗对宠妃杨玉环的死思念不已,涕泪“倍沾襟”,而对为抵御叛军浴血奋战而葬身沙场的将士却毫不“动心”(1分),借此指出唐玄宗并非“圣明天子”,只不过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1分)。
小题2:李诗以唐玄宗为对象,抒发读《长恨歌》的感慨,意在批评唐玄宗作为君王居然把个人情感置于将士生死、国家安危之上(2分);马曲以杨贵妃为感慨的对象,将安史之乱的祸因归结于杨玉环,发出国家兴亡之叹,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开头两句是说:通向蜀道之路比上天还难,何况是久雨不停的夜晚,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被缢死的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了下来。后两句是说:在那逃亡之际不知有多少为抵抗叛军而流血牺牲的将士,君王却不哀痛,毫无怜惜之心。这后两句便同开头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唐玄宗对宠妃杨玉环的死是思念不已,涕泪“倍沾襟”,而对为抵御叛军浴血奋战而丧身沙场的万千将士却毫不“动心”,唐玄宗是“圣明天子”么?只不过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而已。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李诗是读了《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李诗中“倍沾襟”与“不动心”,说的都是唐玄宗,以唐玄宗为对象,揭示了他对杨贵妃的死和抵抗叛军而死的将士的不同情感,从而说明唐玄宗只不过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而已。
马致远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首曲子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但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古诗鉴赏】李诗《读〈长恨辞〉》,可说是一篇读书札记。《长恨辞》即白居易的《长恨歌》,它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李诗正是读了该诗后所抒发的感慨。诗的启首两句是说:通向蜀道之路比上天还难,何况是久雨不停的夜晚,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被缢死的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了下来。“蜀道如天”是对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化用,极言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险。“淫”,言雨之多。“乱铃声里倍沾襟”一句则是化用了《长恨歌》中“夜雨闻铃断肠声”。诗人以“乱铃声”极写玄宗的凄惶心情,以“倍沾襟”极写玄宗对杨贵妃思念之深。后两句是说:在那逃亡之际不知有多少为抵抗叛军而流血牺牲的将士,君王却不哀痛,毫无怜惜之心。这后两句便同开头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唐玄宗对宠妃杨玉环的死是思念不已,涕泪“倍沾襟”,而对为抵御叛军浴血奋战而丧身沙场的万千将士却毫不“动心”,唐玄宗是“圣明天子”么?只不过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而已。
马致远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诗意理解:杨贵妃就如暮春时节的睡海棠那般娇媚美艳,使得唐明皇恨不得将她时时放在掌上赏玩。《霓裳》曲便是中原的祸患。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杨玉环引起了那个安禄山的起兵^造**,唐明皇又怎会向四川逃难,怎会知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曲子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但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这就减弱了这首咏史诗的份量。但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唐朝末年诗人,字太朴。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1分)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分)
【小题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每点1分,指明手法加简要分析)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答时要注意诗歌的标题“秦国怀古”和注释①周朴是唐朝末年诗人,以及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不堪回首思秦原”,这些信息表明晚唐诗人看到现在荒凉破败的景色想起秦代大年的强盛,借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表达对唐末国势的担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景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景情关系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景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然后选择恰当的术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泾水萦纡傍远村的荒郊”令作者“一望欲消魂”,属于触景生情,“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是寓情于景,整体来说本诗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