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6 08:19: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东山记
( 明) 杨士奇
?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 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过? 谢:感谢
C .立恭宿别? 过:拜访
D .而乐无乎此? 加:超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坐? 弃甲曳兵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 积土成山,风雨兴
C.乐无已乎? 孰能讥之乎
D.遂李及道士别? 今君廉颇同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 .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 .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看面题目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明]黄淳耀
李龙眠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②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③,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④自得。  ?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⑤。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李公麟,宋代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②呍:指口张开。③鬅鬙:头发散乱的样子。④轩渠:愉快而笑的样子。⑤锡飞杯渡: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渡,乘着木杯渡河。相传得道高僧可以凭法力锡飞杯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微哂顾:回头看
B.若重不能者胜:能承受
C.出其履将之纳:交付
D.故为此图以警之与发:提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人貌老过伛偻者②而刀刃若新发
B.①双手捧之承以首②剑阁峥嵘崔嵬
C.①共舁一人渡②方其系燕父子
D.①后世传高僧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画中罗汉渡江艰辛的一组是
①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②目皆下视,口呿②不合
③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④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⑤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⑥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④自得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对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罗汉渡江图的记述,李公麟在图上共画了十八人,
包括十五个罗汉和三个童子。
B.文章按照未渡者、正渡者、已渡者的先后顺序,生动地再现了李画中的情景,罗汉们神态各异,无一类同。
C.画中也有悠闲的罗汉,其中一个让童子抬着,一个让童子背着,他们的轻松与三位童子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认为,传说中的罗汉能够“锡飞杯渡”,而李画虽然手法高超,但表现罗汉渡江艰辛不符合佛教的本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3分)
(2)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4分)
(3)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辟阳侯欲平原君  知:结交
B.往凡五百金     税:赠送
C.大臣多辟阳侯行   害:害怕
D.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辟阳侯故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力也②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D.①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日:“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日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②叶(xié):和洽,相合。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滋:更加。
B.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听:听从。
C.陛下新即位,天下属目耳属:专注。
D.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审:审问。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武元衡有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元衡称疾去?②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
③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④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⑤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⑥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令,但京城附近地区的将领骄傲专横,武元衡因此称病离职。
B.武元衡处事周详完备,十分称职。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一般的宰相。
C.节度使高崇文只重享乐,不善吏治。宪宗诏命武元衡治蜀,并亲自到安福门为他送行,而武元衡不辱使命,使得蜀地“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D.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他秉持正义,不违附于人,被皇帝赞为有德行的人,后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刘大山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信①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②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③,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④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于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技者,不远千里迎致之,学其术。客为琵琶来者,终日座为满,久之,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变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予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 琵琶成而适以速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足下方扬眉瞬目⑤,奋袂抵掌,而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注]①信:两。②锓:刻。③首简:篇首。④蒐:搜寻。⑤扬眉瞬目:得意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刊成?俟:待,等
D.其瑕疵?摘:摘录
C.先王之?遗:遗留的事业
D.琵琶成而适以死?速:招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流露作者“愤世嫉俗”的一组是(3分)
①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
②恐以言语获罪?
③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
④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
⑤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
⑥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
A.②③④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仅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留心先朝文献,搜求古人遗编来撰修史书的志向,同时还抒发了身世之感。
B.作者在首段希望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作序,并在结尾指出其中的原因是他成为了余叟那样处境困厄的人。
C.方苞先生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困境奇特的人文章往往也写得奇特。
D.此文是一封私人信件,以与挚友侃侃谈心的口吻来写,意切情深,心胸毕见,文字亲切感人。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3分)
(2)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