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象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没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又是个怎样的村庄?请概括回答。(4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答:?
?。
(2)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
答:?
?。
小题3:.文中插入对村中大黑狗的描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作答。(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绿树掩映、土地上种满庄稼,充满生机,欢快热闹的村庄。而现在的村庄则是土地荒芜,少见人影,一片死寂,步入衰亡的村庄。
小题2:(1)自从村庄里的人离开村庄,步入城市以后,村庄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直至消失,最终只能作为一种记忆存在于步入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脑海中。
(2)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往往对其中的变化缺乏深切的感受和记忆,记载城市的变化,最终只能依赖文字。
小题3:文章通过对大黑狗的慵懒、无奈动作的描写,以小见大,从细节上来具体展示村子的萧条、荒寂;将大黑狗的毫无反应与昔日的一片狗叫进行对比,更能表现出今日村庄的冷落、死寂。
小题4:.对村庄的消失满怀一种怀旧、感伤之情,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则持一种豁达、接受的态度。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
山 间 小 路?龙应台
①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②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捄、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④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捄会面。他要和张捄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⑤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⑥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白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⑩ 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小题1:文章主要写岳麓书院,为什么却要从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写起?(4分)
小题2:作者认为岳麓书院的兴衰说明了什么?(6分)
小题3:文章第⑦段画线部分的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为什么要以“山间小路”为标题?(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开篇,突出其幽静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类比长沙岳麓山的小路;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引出正题,为下文写岳麓书院作铺垫。
③将“小路”与众多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小题1:书院兴,说明社会尊重文明(2分);书院衰,是政治霸权压迫文明的结果(2分);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2分)。
小题1: 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书院的宁静清幽,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进一步议论抒情作铺垫。并用此时环境的宁静来反衬书院千年历史中曾经的“不平静”。
小题1:以“山间小路”为题用意深远。①从结构层面看,“山间小路”是全文的线索,与开头和结尾有关小路的叙写相呼应;②从内容层面看,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山间小路”也使人们联想起朱熹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衰历史;③从思想层面看,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过去的书院和现在的书院,小路上曾走过许多的思想家,小路见证了太多文明的兴衰,所以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二月兰
季羡林
⑴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⑵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⑶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的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
⑷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应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⑸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⑹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离开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曾套用宋词写过三句话:“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⑺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⑻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
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给我增加一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⑽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⑾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⑿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⒀我年届耄耋,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无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节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
1.根据⑴⑵⑶⑷段的内容,概括“二月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由“二月兰”到“我的二月兰”,请理解行文的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描写“二月兰”的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平常的野花;
②花朵不大,紫白相间;
③生命顽强,遍地开放,气势非凡;
④顺应自然,花开有大年小年。(意对即可)
2.①结构上,“二月兰”为全文的线索,牵连起作者与之有关的联想和想象。
②内容上,有所层进,由写自然界的野花“二月兰”,过渡到写与“二月兰”有关人和事。
③情感上,暗示“二月兰”攸关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意对即可)
3.①咏物言志。“二月兰”不管世事变迁,一味开放,吻合作者遭遇逆境仍坚守美好的人格。
②串联全文。“二月兰”相伴作者的生活,让作者有世事沧桑而处之泰然的思考。
③暗喻人物。老祖、婉如、德华等如“二月兰”一般的亲人,他们平凡却美好,使人间充满温情。
④情景交融。“二月兰”营造一种芬芳的氛围,因而对老祖、婉如等亲人的思念也无限美好了。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经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小题1:第二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如何理解“盼雨”的行为?(2分)
小题3:在生命的夏季,作者感悟到了哪些人生道理?请分点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写出两个得1分)形象地描述了在生命的春天里开垦、播种的劳作情景,说明在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我们肩负责任,没有权利逃避。(写出一点得1分)
小题2:只会幻想,一味等待,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别人或别的力量上。
小题3:①解决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②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牢牢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③面对失误,重要的是振作精神,重新开始。④只有勇敢地经历风雨,真正的强者才会留下,弱者才会变成强者。(写出一点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画线部分所用描写手法比较明显,动作描写如,“紧扶”,“颤抖”。神态描写如,“汗流浃背”;心理描写如,“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这些内容写出来劳动的艰辛,也即生命历程的艰辛。“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揭示出人必须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不能逃避。
小题2:文中写盼雨时“焦灼”地盼风,盼云朵,“望眼欲穿”,“求它给我一滴雨”,表明,盼雨实际上就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别的力量上,这样解决困难当然只能是“妄想”。
小题3:从文章第3自然段开始进入人生的夏日,首先,盼雨不成,作者感悟到了解决困难依赖别人是妄想,只能靠自己;接着寻找水源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损失惨重;作者感悟到失误之后“不应该怨天尤人”, “我检点自己”,振作精神重新开始;最后一段“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强胜弱汰,弱者要留下只能想办法让自己变成强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Price?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由于CPI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和走势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CPI自然也成为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国际上通常以CPI为主要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地、连续地、超过一定幅度地上涨。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一国货币就会贬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背离,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以便在劳资双方签订合同时,提高名义工资以降低甚至抵消人们因实际工资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此外,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的补贴金,甚至是离婚后对儿童的抚养费时,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国自1984年开始编制CPI,中国CPI也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2006年,经例行调整后,8大类产品中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权数为33.6%,与前两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务类的权重有所上升。
【注释】在CPI中,“居住”一项是不包括“买房”的,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是国际惯例,且买房属于投资,不是消费。
1.下列对CPI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
B.当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C.中国编制的CPI包 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等8大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D.CPI是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2.下面对CPI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财政、价格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都要依据CPI。
B.CPI是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C.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抑制通货膨胀。
D.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补贴金等,也要用到CPI。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各类消费在我国CPI中所占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最喜欢消费食品。
B.CPI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家长给在外读书的孩子生活费,也应考虑到CPI的变化。
C.当CPI大涨时,只要提高职工工资,就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D.根据规定,凡是消费,包括购买投资品,都应被列入CPI的统计。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