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8-08 00:24: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黄陶庵文集序① [清]吴伟业 黄陶庵先生死之五年,其门人陆翼王收其遗文,得其所论著百余篇,属余为之序。 呜呼!陶庵之文止于此而已乎?当其城陷引决,投笔绝命,扼吭而死;翼王访求搜购于流离煨烬之中,遗篇断烂,什不存一,此可为流涕叹息者也。 陶庵深沉好书,于学无所不窥,居常独坐一室,不交当世。迁、固以下诸史,朱黄钩贯②,略皆上口。其于考据得失、训诂异同,在诸儒不能通其条要,陶庵顿五指而数之,首尾通涉,铢两历然,虽起古人面与之诘问,莫能难也。 其为人清刚简贵,言规行矩,早有得于濂、洛③之传。尝谓人曰:“吾比来为文,初无所长,然皆折衷大道,称心而立言,质之于古,验之于今,其不合于理者亦已少矣。”此其一生读书之大略也。 当先皇帝初年,海内方向古学,一二通人儒者将以表章六经、修明先王之道为务。乃曲学诡行则又起而乘之,依光扬声,互相题拂,剽取一切紧僻之辞,以欺当时而误流俗。论者不察,乃比其始事者,同类而訾之。噫!亦不思之甚矣。 世之降也,先王之教化既熄,法度既亡,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纰谬杂揉蟠戾于天下。虽有高世之君子,欲整齐而分别之,其道无由。惟夫忠孝大节皆出于醇正博洽之儒,其似是而非者不一见焉。然后天下后世了然知异学之当诛,而大雅之可尚。以我观陶庵,其非人耶? 陶庵为诸生二十年,与其弟伟恭、其徒侯几道,俱昼夜讲性命之学④。晚而后遇,不肯就官。城破之日,师友兄弟同日并命。今其书虽不全,使读之者忾然想见其为人,益足以征于今而信于后无疑矣。 翼王以五年之力,掇辑散亡,其功于斯道不细,固不专为陶庵已也。吾故表而出之,俾后之人知所习焉。 注:①黄陶庵(1605~1645),即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上海嘉定人,明末忠烈之士。清兵围嘉定时,被推为起义首领,城破,与其弟等自缢殉节。下文中的“先皇帝”,是指明崇祯皇帝。②朱黄钩贯:古人校点书籍,用朱黄两色以示区别,钩连上下句来贯通文意。③濂、洛:分别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④性命之学:宁儒性命理气之学。即下文中的“斯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余为之序/属:嘱托。 B.首尾通涉,铢两历然/历:清楚。 C.质之于古,验之于今/质:责问。 D.掇辑散亡/亡:丢失。 2.下列各组种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陶庵顿五指而数之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其不合于理者亦已少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以欺当时而误流俗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俾后之人知所习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陶庵性格沉静,喜好读书,涉猎很广。通读《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致力于宋代理学的研究,曾与其弟、其徒一起日夜讲修理学。 B.明朝末年,私学盛行,各种怪论乘势而起,错误的思潮遍及天下。只有醇正博学的黄陶庵才是真正的弘扬六经之义、阐明先王之道的大儒。 C.黄陶庵为人清正刚直,简易严肃,说话行事都很有规矩,不好交往,不慕仕宦。在清兵破城之际,他与其弟等人扼喉引决,节操赫然。 D.黄陶庵殉节之后,弟子陆翼王费五年心血,搜集遗文一百多篇,编辑成册,作者看为其文集作序,更多的是想让后人读其文想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起古人面与之诘问,莫能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天下后世了然知异学之当诛,而大雅之可尚。以我观陶庵,其非人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即使让古人复活当面和他对质,也没有什么能反驳他的(地方)。 (2)这样以后天下后世的人才清清清楚楚知道异的学说应当谴责,而高尚古雅的学说值得尊重推崇。从我的角度来看黄陶庵,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3分) A.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B.(孔子)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C.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D.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为作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事业,B、求学的人,D、整理,归纳。这是一道考核双音节词语古今异义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阉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庄宗欣然。其后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魏王继岌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皇弟存义,崇韬之婿也,进谗于庄宗曰:“存义且反,为妇翁报仇。”乃囚而杀之。朱友谦,以梁河中降晋者,及庄宗入洛,伶人皆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曰:“崇韬且诛,友谦不自安,必反,宜并诛之。”于是及其将五六人皆族灭之,天下不胜其冤。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愤嫉,莫敢出气嫉:嫉妒 B.庄宗问所以禳之者禳:驱除 C.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相属:“属”通“嘱”,互相嘱托 D.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辞:辞职
| 小题2:下列各句中,能够体现伶官胡作非为、祸乱朝廷的一组是?(?) ①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 ②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 ③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 ④四方藩镇,货赂交行 ⑤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 ⑥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却都不敢整治伶官
来出气。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例如孔谦就称呼伶官景进为“八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B.景进等人借着为庄宗“充后宫”的由头大干坏事,以至于逼得军中很多士兵的妻子和
女儿不得不逃离邺城。后来庄宗回洛阳,景进又带着上千邺城女子跟随,一路上男女混杂,乌烟瘴气。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
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义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义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警告了他。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B(A.嫉:憎恨C.属:相属,相连D.辞:拒绝)
小题2:A(③为阉者言;④四方,指地方,非朝廷)
小题3:B(A.“出气”错;C存义视从谦为义子而非从谦认存义,“因此”不成立;D.庄宗“戏”从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罪秦(? )
(2)曾无虚岁( )
(3)向使( )
(4)视秦无异也( )
2.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4.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
5.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他观点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认为……有罪(2)竟然(3)假使 (4)同……相比较
2.(1)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做秦国所做的事情。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4.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5.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5分)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小题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乙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小题2:孔子既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又说“其争也君子”,前后是否矛盾?请谈谈你对孔子“争”与“不争”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1分)
小题2:不矛盾。(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2分)孔子不反对争,但他要求人们不要有小人之争,他要的是君子之争,要争得有序,争得文明,不可背道。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良性竞争是一致的。(2分)(大意对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原文,可知:首先,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其次,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根据原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是适度交往。
点评: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原文。
小题2:原文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赛射箭之前,双方相互行礼作揖,彼此谦让,然后开始比赛,射箭比赛结束,双方相互行礼作揖下堂,射输的先罚他饮酒,赢的人再回敬一杯,这样的竞争又不失礼仪,是一种君子的风范。这里孔子所谓的“矜而不争”是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孔子不反对争,但他要求人们的争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