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8-08 00:24: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无与士(沉溺)女也不(过错)
B.总角之(酒席)言笑晏晏(和顺的样子)
C.与子偕(行动、做)不遑(无暇)启居
D.隰则有(边岸)薇亦柔(句尾语气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袁宏传
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①,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②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②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③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即答云:“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
【注】①逸才:杰出的才干。②风情:节操、情感。③桓温:桓彝之子,专横跋扈,图谋篡逆,袁宏对其不满,多次在著文或谈论中冒犯到他。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宏在舫中讽咏??⑵宏参其军事??
⑶又与宏善??⑷我已述尊公??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
?
⑵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
?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后 游 青 山 饮 归 命 宏 同 载 众为 之 惧
小题4:有人评第②段袁宏的“笑而不答”妙在不言,简析其中的不言之妙。(2分)
?
小题5:简析袁宏这一人物形象。(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恰逢,正赶上?(2)推荐,举荐?(3)交好,友善?(4)多,广泛
小题2:(5分)
(1)谢尚倾慕(袁宏)文风率真文笔典雅,就把(他)迎接过来上船,与(他)交谈。
(2)我的父亲功业这么大,你的东征赋中为什么忽略他不记。
小题3:(2分)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
小题4:(2分)妙在以笑婉拒,虽不言却表明态度,袁宏看不惯桓温跋扈,故不愿加其父名于赋中,迫于桓温的威势,不便明言。
小题5:(3分)袁宏为官、为文皆有杰出才华,为文受到谢尚欣赏,且善于即时为文,做官累升;他做人有节操,咏史诗体现他的节操情感,为东征赋不惜得罪权贵。


本题解析:
小题1:“会”在此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引”在此是“推荐,举荐”的意思。“善”在此是“交好,友善”的意思。“盛”在此是“多,广泛”的意思。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小题2: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倾”译为“倾慕”;“率”译为“率真”;“升舟”译为“上船”;“谭”译为“交谈”;“家君”译为“我的父亲”。句式:“何相忽”,宾语前置句,译为“为什么忽略他不记”,“相”在此是代词,代“他”。
小题3:“众为之惧”明显为一句,断开。再注意“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中的“宏”是指“袁宏”,是动词“命”的宾语,所以从“命”前断开。注意句子的完整性,注意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小题4:“笑而不答”妙在不言,妙在以笑婉拒,虽不言却表明了态度,从原文“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可知,袁宏看不惯桓温跋扈,故不愿加其父名于赋中,但迫于桓温的威势,又不便明言。
小题5:从原文“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宏赋又不及陶侃”可知,第一、袁宏做人有节操,咏史诗体现他的节操情感,为东征赋不惜得罪权贵。第二、袁宏为官、为文皆“有逸才”,做官不断升迁,为文受到谢尚欣赏,且善于即时为文,在桓温、陶侃子胡奴质问他时,即刻说出有关赋文。
参考译文:
袁宏字彦伯,是侍中袁猷的孙子。父亲袁勖为临汝令。袁宏有杰出的才干,文章绝美,他曾经写咏史诗,这是他用来寄托自己节操情感的。他年少孤贫,以运租船只为业养家糊口。谢尚当时镇守牛渚,秋夜趁着月光,随意与左右穿便装在江中泛舟。恰逢袁宏在船中歌诵,声音清朗有节奏,文辞润色优美,谢尚当时停下来听了很久,然后派人去打听。回报说:“这是袁临汝的儿子在诵诗。”袁宏这时就是在诵读他的咏史诗。谢尚倾慕他文风率真文笔典雅,就迎接他过来上船,与他交谈,通宵达旦没有合眼,从此袁宏的声誉一天天大起来。
谢尚做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荐袁宏参与军政之事。袁宏做官多次升迁一直到在大司马桓温府记室为官。桓温看中他的文笔,让他专门汇总书籍、奏记一类的文字资料。后来袁宏写《东征赋》,赋的结尾列出曾经过江的诸位名德,却单单没有列出桓温父亲桓彝的名字。当时伏滔比袁宏先到温府,又和袁宏交好,苦苦地劝袁宏。袁宏笑而不答。桓温知道了非常生气,但敬畏袁宏为一代文宗,不想让人公开去质问。后来一起去游山喝酒后返回,桓温让袁宏同乘一架车,大家为袁宏捏一把汗。车行了几里路,桓温问道:“听说你作《东征赋》,称列多位先贤,为什么没有列及我的父亲?”袁宏答到:“称列您父亲这事下官不敢擅自决定,在没得到您的允许之前,我不敢公开让人知道。”桓温怀疑不是真的,就说:“你想怎么写?”袁宏随即答道:“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桓温听后感动得欲流泪的样子,不再讲话。袁宏的赋文也没有列出陶侃的名字,陶侃的儿子胡奴曾经在深邃隐秘之室抽刀逼问袁宏:“我的父亲功业这么大,你的《东征赋》中为什么忽略他不列?”袁宏窘急,答道:“我已对您父亲多加称述,怎么说没有呢?”于是诵道:“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这才停下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释]①醳:(shì)通“释”,释放。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楚相饮/从:合纵
B.门下张仪/意:怀疑
C.因而数之/让:责备
D.仪宁能乎/渠:哪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求通子之愿/约连兵大举
B.苏秦之舍人辞去/沛公以为诈,用张良计
C.乃诫门下人不通/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D.此在吾术中不悟/卒三岁迁为太史令
3.下列语句中都能体现苏秦对张仪用计的一组是( )
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②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③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④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⑤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⑥乃使人微感张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了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C
5. 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宁”表反问;“富贵”使动用法)
  ⑵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穷:困窘;无聊:无以聊赖;迥:远;靡:无,没有)
  ⑶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当官却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全国范围内,有几个人呢?(缙绅:名作动,做官;而:表转折;四海之大:定语后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延传
陈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节选自《三国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其言壮:以……为壮,钦佩
B.唯杨仪不假借延假借:容忍
C.祎延曰绐:告诉
D.延士众知在延曲:理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主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②羝乳得归
B.①退告人曰②毕礼归之
C.①且魏延何人,当杨仪所部勒②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D.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②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3分)
(2)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3分)
小题4:简要概括传主魏延被追斩的原因。(答出三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魏延)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以”“数”“迁”各1分,共3分。)(2)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觇”“案”“次”各1分,共3分。)
小题4:①魏延“性矜高”;②“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③诸葛亮临终前,令魏延断后,魏延不从命;④蒋琬、董允“保仪疑延”;⑤在南谷口,魏延“遣兵逆击仪等”。(每点1分,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意思基本一致即可,答对任意3点满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绐:欺骗。根据前句“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的意思“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可以推测“绐”的意思为“欺骗”。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①副词,却,竟然;②副词,才。B.①②连词,表承接。C.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替。D.①副词,于是;②副词,趁机。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译为率领、带领,“数”译为多次、屡次,“迁”译为升迁、被任命等均可;第二句时注意“觇”译为侦察、观察,“案”通“按”,译为按照,“次”译为依次。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4:抓住第2段“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这些关键句子加以筛选整合即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称筛选、整合,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参考译文: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担任汉中王时,把治所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认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惊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现在把重任委托给你,承担后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允许我替大王抵抗他们;如果是副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替大王吞并他们。”刘备闻言叫好,众人都认为他的言语豪壮。刘备称帝后,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在汉中驻军,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派遣魏延西进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魏延大败郭淮等,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赐予假节的称号,晋封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想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在潼关会和,像韩信的旧例,诸葛亮制止不答应。魏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慨叹遗憾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勇猛过人,性格又自大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义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从北谷口出兵,任命魏延为先锋。魏延在距离诸葛亮营地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晚上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于是问善于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麟麒有角但它不用角,这是不战而敌人自破的征兆。”赵直退下后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刀下加用;头上用刀,这是很可怕的凶象!”
当年秋,诸葛亮病重,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前面;假如魏延不服从军令,军队就自己行动。诸葛亮刚去世时,暂时不向外宣布死讯,杨仪令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图。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把尸体运回埋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能被杨仪约束,作断后的将军么!”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应当为你回去向杨长史解释说明,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战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费祎一出营门就骑快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费祎却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魏延大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领所属部队直接先行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交替传递到朝廷。刘禅拿这件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为杨仪担保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率军劈山开道,昼夜兼行,也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期到达后,就占据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让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行南归,说道:“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没有谁替他效命,部队全都散去。魏延只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跑,奔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走了几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就返回了(成都)。推究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返蜀的原因,只不过想要杀掉杨仪等人。平日各将领之间一向不和睦,魏延希望当时(的将领们)一定支持由他接替诸葛亮。魏延的本意是这样,(他其实并)不想背叛蜀国。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A.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动词,效法;其余连词,就、那么,表承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