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注:这首诗写于1917年秋冬间,诗人当时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团结了一批追随者,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小题1】本诗中“鸽子”象征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小题2】胡适在新诗创作上强调“诗体的大解放”,请简析本诗在哪些方面明显冲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把自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比作翱翔的飞鸽,表达了投身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小题2】每句字数不等,音韵也不同,押韵随便,表达口语化。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啊“鸽子”的象征意义,结合注释,并联系诗歌中“游戏”,“如意”“鲜丽”把自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比作翱翔的飞鸽,表达了投身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把本题中诗歌的特点和旧体诗的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心事创作的特点:每句字数不等,音韵也不同,押韵随便,表达口语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①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函青海②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③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注]①陈子龙为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此诗作于清兵入关,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时。②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③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
(1)从全诗看,诗人登楼赋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了明朝半壁江山已经被清人所占的亡国之痛,但诗人并不甘心,他仍然相信明朝能够收复沦陷之地,并渴望自己能够施展本领,实现救亡抱负。(意对即可)
(2)所谓“实”,即诗人从登楼所见写起,“樽酒赋诗”“望潇湘”,见“青海雾”“赤城霞”等,都是写眼前人事与景物,都是实写;所谓“虚”,作者亟待女娲补天之手来力挽狂澜,以及他回想自己空有屠龙之术难以施展,但仍然要拔剑起舞等,都是虚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意对即可)
(2)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春日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小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本诗中的表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反衬/衬托(术语1分)
“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1分),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2分)(仅答对偶的给1分)
小题1:参考示例:描绘了一幅柳暗花明春色宜人的图画。深红浅红的桃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缕缕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袅娜迷人,莺儿轻啼,落花满地,山客酣眠,别有一终清幽的意趣,使人心醉。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2分)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柳岸晓风残月?(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