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后面试题(6分)
普天乐
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元至大年间任翰休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八天台为道士。
小题1:曲中“蜗角名”和“蝇头利”指什么?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3分)
小题2:“输与渊明陶陶醉”一句,“输”字用得妙,你认为妙处何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指的是像蜗角一样的虚名和蝇头般的小利(1分)。诗中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蔑视与厌恶之情(2分)。
小题2:输即输给之意(1分),坦诚地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倾慕和未能早日归隐的悔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6分)
画 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南宋故臣。
小题1:请赏析菊花的形象。(2分)
小题2:请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菊花不屑与“百花”为伍,宁可枝头抱香死。高洁坚强。(1分) 菊花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屈服,是个爱国者的形象。1分。
小题2:
双关、拟人。“北风”一语双关,既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又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却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2分)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也可以说成托物言志,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小题2:
1."花开不并百花丛",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的节操;“独立疏篱趣无穷”写出了菊花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出菊花坚贞不移的气节。合起来就是,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坚贞不移的特点。2.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坚贞不移的爱国热情。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履至尊而至六合,?。(贾谊《过秦论》)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参考答案:(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剑阁峥嵘而崔嵬(3)谨庠序之教(4)环佩空归月夜魂(5)别有幽愁暗恨生(6)不积跬步(7)沧海月明珠有泪(8)官盛则近谀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鞭、笞 、嵬、庠、恨、跬、谀。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赏析“帆迎山色来还去”动静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的题。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①搴帏: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
2.诗歌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答:?
参考答案:1.“枯”字。这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老母亲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依恋母亲之情,愧为人子之心,都从“枯”字流露出来。
2.“此时有子不如无”,是一句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的真情告白。这短短的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亲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了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