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A.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C.甚见亲昵就之而不见所畏也 D.恺之尝因假还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亲近
小题2:B全部解释为“介词,因为”。(A指示代词/人称代词C表示被动,动作指向对方/看见D趁/凭借)
小题3:D(A顾恺之将针取掉。B先是坚决拒绝,后来同意。C没有说四肢体态不具有价值)
附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曾经创作《筝赋》完成后,对人说:“赋的水平可以和嵇康的琴艺媲美,不欣赏的人一定因为是后来写就的作品而放弃阅读,十分看重它的人也一定因为水平高超奇妙而看重它。”桓温引荐他担任大司马参军职位,顾恺之很受桓温宠爱。顾恺之诙谐滑稽爱开玩笑,人们大都喜欢接近他。后来担任殷仲堪的参军,也十分受殷仲堪的关爱。殷仲堪在荆州时,顾恺之曾因假还家,仲堪专门借帆船给他,到达破冢,遇到大风浪丢失了很多东西。顾恺之给殷仲堪写信说:“这里名叫破冢,我可真的是‘破冢而逃’的,不过人是安全的,船没有损坏。”顾恺之每次吃甘蔗的时候,总是从末端到根部。人们很奇怪,顾恺之解释说:“这叫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描摹刻画特别精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作品。顾恺之每次画人像后,有时都几年不画眼睛。人们询问原因,回答说:“人的四肢体态美丑,本来就在画作中没有什么缺失,传神写照的关键,当在眼睛中。”曾经喜欢过一个邻家女子,挑逗不成,于是就在墙壁上画了一幅女子的画像,用针棘扎女子的心脏部位,女子就患上了心慌心痛病。顾恺之于是趁机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女子接受了顾恺之的请求,于是顾恺之就悄悄地将针棘去掉,女子的病情也逐渐好转。他想要给殷仲堪画一幅画像,但殷仲堪眼睛有毛病,坚决地拒绝。顾恺之说:“您的精彩之处正在眼睛部位,如果让我画您这只眼睛,用飞白拂一下,使他像轻云蔽月,岂不很美!”殷仲堪于是就听从了他的建议。顾恺之曾经把一橱柜的画用封条封好前门,寄给桓玄,都是他所十分珍惜的。桓玄竟然打开橱柜的后壁,窃取了里面的画作,却封闭好还给了顾恺之。欺骗说没有打开过。顾恺之见封条和从前一样,只丢失了里面的画作,只说好的画通灵神奇,变化离去,也像人成仙一样,一点也没有埋怨的表情。
顾恺之自夸过度,一些年轻人因此就互相赞美来戏弄他。义熙初年,他担任散骑常侍,与谢瞻一起共事,喜欢在夜晚月下长啸吟诵,谢瞻每次都要站在远处赞美他,顾恺之就会更加卖力忘记疲倦地唱起来。谢瞻将要休息,让人代替自己,而顾恺之不觉得有什么不同,于是直唱到天亮才停止。顾恺之特别喜欢那些小法术、小技艺,认为索求就会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藏身的叶子,拿来用它遮挡自己,人就看不见自己了。”顾恺之十分高兴,举着叶子遮挡自己,而桓玄这个时候却对着顾恺之撒尿,顾恺之坚信他没有看到自己,十分珍惜这片柳叶。
当初,顾恺之在桓温府中,曾经说:“顾恺之身上痴傻和狡猾各占一半,合并起来看,正好平衡罢了。”因此世上流传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六十二岁,死在任上,著作和《启蒙记》流传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③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阳货》)
(1)结合选段①②,谈谈君子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2分)
?
?
(2)选段③,孔子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人,这和君子量大能
容人的德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
??
参考答案:(1)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不能善恶不分,一律赞美。(2分)
(2)不矛盾。因为君子能容人的先决条件是对方虽有小错,但是或由于无心而犯错,或者是犯了错而知错认错,对这些人当然要给他们改过向善的机会。但是,对那种“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等不知道自己德行有缺陷,反而到处攻击人、陷害人的人,就是君子也会讨厌的。(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杨少尹序
韩愈
①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②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③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外送者凡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漠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④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呜》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日:“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 》。
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
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
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
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
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伶官传序。
2.突出杨侯和二疏一样具有品德之美,受人敬重。(意思接近即可)
3.B
4.暗示杨氏离京场面与二疏不同,借此议论古今执政者的不同,感叹朝廷对有功德的老臣的少恩,替杨氏鸣不平。(意思接近即可)
5.有才华,德高望重,不忘本(家乡);无限惜别、仰慕、赞叹。(意对即可)
6.“略”。(可从语言(如朴实无华,句式多变)、情感(如真切深沉,动人肺腑)、意境(如浑厚优美)等角度把握“无韵的散文诗”的特点,有具体内容或句子来分析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谈出两点,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则耻师焉,惑矣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吾未见其明也
A .①
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