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A.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C.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罔不因势象形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2)奖赏时有可疑处应该按照给予奖赏的原则,这是用来推广恩泽的手段。(3)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
本题解析:
小题1:士:狱官。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C对应的原文“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内容是关于“赏罚”的内容,把“士”译为“读书人”和文意无关,可知错误,应该是掌管“刑狱”的官吏。
小题2: A都为助词,前者补语的标志,译为“得”;后者是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前者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后者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C都为介词,前者译为“用”;后者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D均为介词解释为“依照、根据”。 虚词要注意用法和意义,用法注意词性和所起的语法作用,意义就是翻译的意思。
小题3: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赏之以爵禄(陈述对象变化。断开)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并列句子,断开)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句尾语气词,断开)刑以刀锯(陈述对象变化。断开)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并列的句子,断开)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小题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从赏善和罚不善“依次”展开,注意顺序,选项事件先后关系错误。
小题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乐——为动用法,为……高兴,勉——勉励(鼓励,激励),终——坚持到底。(2)赏疑——奖赏时有可疑处或可疑者等,从——按照(依从,依照,采取等),与——给予(参与、予以等),所以——用来……的手段。(3)已——使动用法,译为止息,让……停止等,制——控制等,而己——罢了。
【参考译文】
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吁,不同意;俞,同意)欢喜和忧伤的感情,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
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奖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壁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壁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负其强负:凭借,依仗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严厉,严格
C.臣请就汤镬就:受,接受。
D.卒廷见相如卒:终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蔺相如善于斗争。他看到秦王没有偿城之意,便产生了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借“璧有瑕,请指示王”取回和氏璧。
B.蔺相如以“人璧倶碎”来威胁秦王,秦王很担心相如破璧,婉言劝说,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许诺把十五城划归赵国。
C.藺相如不畏强权。秦王在朝廷上以“九宾”的礼仪延请蔺相如,相如怒斥秦国不守诺言,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D.文章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蔺相如在秦廷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咄咄逼人,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大意1分,度、亡各1分)
(2)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大意1分,被动句、间各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见狱吏则头枪地
B .及罪至罔加? 太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 .则仆偿前辱之责? 其次诎体受辱
D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受木索,暴肌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