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①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②延之家塾,教授诸子 ③发为论议,高视前古?④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⑤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⑥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父母带着他到河南,与众人一起藏在洞穴里躲避兵卒。(“挈”、“偕”、句意各1分)(2)自这之后,他的声名显赫,藩帅竞相征聘,他都不屑赴任。(“籍”、“交辟”、句意各1分)(3)江、淮的百姓,体弱的被俘,力壮的死在战场上,战乱灾荒连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很久了。(“遗黎”、“兵连祸结”、句意各1分)
小题5:待宗族疏近如一/笃友乐施/德于己者/虽细惠必报/然伟特方严/风岸陗立/众不可攀
本题解析:
小题1:粲,鲜明的样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C对应的句子“既奉清问,上稽唐、虞,下迨汤、武,所以仁义天下者,缓颊以谈,粲若所陈也”,大概内容是“世祖喜欢他的谈论,和书对照,和他谈论的一样”,此句中的“粲”解释为“灿烂”不通顺,应为“鲜明”“得当”之意。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郝经”特征是“卓越高超、不同非凡”的一组,②④是间接表现,⑥是别人对郝经的劝告,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在潜邸”、“ 及践阼”,指世祖在居所,尚未登基,后以非太子身份登基。选项时间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挈——带、领,偕——与……一起。(2)籍——显赫,交辟——竞相征聘,就——赴任。(3)遗黎——百姓,兵连祸结——战乱灾荒连连。
小题5: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待宗族疏近如一(对象转换,断开)笃友乐施(对象转换,断开)德于己者(助词,断开)虽细惠必报(时间转换。断开)然伟特方严(并列,断开)风岸陗立(陈述对象变换,断开)众不可攀
【参考译文】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小时不喜欢玩耍,谨慎厚道不多说话。金时逢战乱,父母带着他到河南,与众人一起藏在洞穴里躲避兵卒,兵卒发现后,用烟熏洞穴,熏死了百多人。公才九岁,在暗地里摸到一小瓮腌渍的菜蔬,撬开牙齿让母亲吃,母亲过了许久才苏醒。由此可见他的聪颖才智。
金灭亡后,渡江向北,寄居在保定。战乱后生活穷困潦倒,早晨打柴汲水,晚上料理家务,有空闲就写字读书。父母想要完成他的志愿,就让他借住在铁佛学舍,跟从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他通宵达旦地学习了五年。蔡国张公听说公的名声,邀请他到家里的私塾里,教导自己的孩子。蔡国收藏经书万卷,他把藏书的钥匙交给公掌管,任公随意阅读。公致力于学习一些有大用的学问,向上学习洙、泗,向下学习迫伊、洛等经书,经史子集,没有不洞彻深究,吸取精华,评论古今,慷慨激昂,把振兴文学当作自己的责任。自这之后,他的声名显赫,藩帅竞相征聘,他都不屑赴任。
世祖登基前,招罗贤才异士,多次派遣使者来征召公。接受世祖的清审详问后,向上考证唐、虞,向下援引汤、武,婉言谈论其仁义治理天下的原因,有理有据。世祖喜欢他的见解,凝神细听,忘记了疲倦,将他的见解与书籍对照,他所陈述的都援引古义,切中时病。世祖登基后实施改革,多次采用公的见解和建议。
岁己末年,宪宗将要亲自攻打宋。公建议说:“师出无名,无法获利。只有修养德行,整顿政务,选任贤能,壮大宗族,抚慰少数民族,控制藩镇,防止敌人的窥视,与四面缔结盟约保全国家,大力施行仁政,整顿战备,培育英材,体恤困顿的百姓,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必要的时刻才发动,这样才可以图谋宋了。”宪宗十分赞同公的观点,任命他担任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登基后,想要用怀柔的方式感化宋人,命公出使告知自己将要登基,并且征询前日请求和解的建议。有人对公说:“宋人狡猾诡诈不可相信,你为什么不用生病的借口推辞出使?”公说:“自战乱以来,江、淮的百姓,体弱的被俘,力壮的死在战场上,战乱灾荒连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很久了。皇上施行仁政,致力两国通好,即使我用卑贱的身体踏入不测的深渊,如果能平息战乱,让百万百姓能在战乱中活下来,吾学习的东西也就有意义了。”于是,他被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佩戴金虎符印,担任国信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请写出与“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意思相近的课内名句。(2分)
小题3:选段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小题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小题1:求学需要“善问”;且不必拘泥于对方的身份。(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联系全文前后看,内容大意全理解。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本题中,“也”是一个句末标志,“圣人”“愚人”是对举,“而”“然则”是句首连词。根据这些缺点断句的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点句子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句子的含义,再根据句子中几个关键词:“贵”“贱”“老”“幼”,我们再在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很容易想到在《师说》中也有相近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再把句子写完整就行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标题《问说》,显然,这是一篇阐述“问”的文章,而根据选段的核心内容看,主要讲了在“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即,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们就应该发问。因此,我们概括为:求学须问,无论尊卑老幼。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宗龙,字仲纶,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铜梁知县,调巴县,行取①,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辽阳破,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一月余,得精卒五千。明年,安邦彦反,围贵阳,土寇蜂起。请发帑金济滇将士,开建昌,通由蜀入滇之路,帝多采纳之。又上疏自请讨贼,帝大喜。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为降贼陈其愚所绐②,败殁。其夏即家起宗龙巡按其地,兼监军。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寇悉破。擒斩其愚。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诏加太仆少卿。忧归。崇祯三年起故官。用孙承宗荐,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几,拜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用小故夺官矣。居久之,十年十月流寇大入蜀,陷蜀三十余州县,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趣即家起宗龙。宗龙至蜀,代王维章与总兵罗尚文御却贼。十二年五月以杨嗣昌荐,召为兵部尚书,去蜀。八月至京,入见帝。宗龙为人伉直任气,不能从谀承意。帝愤中枢失职,宗龙朴忠,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顾恳言不已,遂怫然曰:“卿当整理兵事尔。”既退,语嗣昌曰:“何哉?宗龙善策黔,而所言卑卑,皆他人唾余,何也?”自是所奏请,多中格③。
当是之时,李自成有众五十万,自陷河、洛,犯开封。帝命宗龙专办自成。议尽括关中兵饷以出,然属郡旱蝗,已不能应。十四年九月四日以川、陕兵二万出关。秦师食尽,宗龙杀马骡以享军。明日,营中马骡尽,杀贼取其尸分啖之。营中火药、铅子、矢并尽。夜半,潜勒诸军突贼营,杀千余人,溃围出。宗龙徒步率诸军且战且走。十九日,日卓午,未至项城八里,贼追及之,执宗龙,呼于门曰:“秦督围随官丁也,请启门纳秦督。”宗龙大呼曰:“我秦督也,不幸堕贼手,左右皆贼耳。”贼唾宗龙。宗龙骂贼曰:“我大臣也,杀则杀耳,岂能为贼赚城以缓死哉!”贼抽刀击宗龙,中其脑而仆,斫其耳鼻死城下。事闻,帝曰:“若此,可谓朴忠矣。”复官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忠壮。
【注】①行取:明清时,地方官经举荐保举后调任京职。②绐:dài,古同“诒”,欺骗,欺诈。③中格:中途搁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地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即家起宗龙趣:马上
B.请启门纳秦督纳:交纳
C.陷蜀三十余州县陷:攻陷
D.宗龙杀马骡以享军享:供应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宗龙心忧天下的一组是(3分)(?)
①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②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③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④宗龙乃条上屯守策
⑤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⑥宗龙杀马骡以享军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宗龙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可谓文武双全。虽然最后战败而死,却无损于他的声誉。
B.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到处起兵,国无宁日,纵使一代名将傅宗龙四处平叛,也难保大明江山。
C.傅宗龙率兵讨伐李自成,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加上后勤供应不济,弹尽粮绝,兵败被俘,慷慨赴死,可谓壮哉!
D.傅宗龙为人刚直,不肯阿谀奉承,觐见皇上时,关心民心疾苦,恳切地说个不停,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5分)
(2)潜勒诸军突贼营,杀千余人,溃围出。(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5分)傅宗龙于是(向朝廷)分条呈上屯兵守卫的策略,兵部讨论后同意了他的意见。(条,1分,部议,1分,大意3分)(2)(5分)宗龙暗中率领这些部队突袭贼兵军营,杀死贼兵一千多人,突破包围而出。(潜,1分,勒,1分,溃,1分,大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纳:接纳。根据前句“呼于门曰”就可推断出。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②是文龙生病不能前去讨贼。③是文龙灭贼的情况。⑥是文龙解决缺粮的做法。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条”解释为分条,“部议”解释为兵部讨论;第二句时注意“潜”解释为暗中,“勒”解释为率领,“溃”解释为突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述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观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知此那!”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B.鲁让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其皆出于此
D.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数:屡次,多次。具:备办,准备。为:给,替。约束:规约,规章。为:做,作。非议者:违背公义的事情。并要补出“数具牛酒”中省略的主语“他,’,“为开陈顺逆”中省略的介词宾语“乡里人”。)
(2)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许:答应,允许。归:使归,送回。并要注意“不之许”中宾语前置现象。)
本题解析:
小题1:责问,责备
小题1:前表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后为“凭借、依靠”;A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B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竟然、反而;C副词,表推测、估计,意为大概、或许。
小题1:应是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
小题1:参考译文: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阅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