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02:5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C.鼓瑟吹笙 (弹奏)
D.枉用相存(白白地)
E.“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
F.“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G.“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H.“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I.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G.“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参考答案:1. D
2. A
3. C


本题解析:1.D项:枉:枉驾。本句意思是屈驾来访。
考点:理解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考查,其中AD两项属于虚词范畴,BC两项属于实词范畴。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
2.“譬如”两句是说苦于过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
点评:本题类似于文言文中分析概括作者情感,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3.C项没有用借代的手法,应是比喻,用山和海来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点评:本鉴赏题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大大降低了难度,但也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考虑每一个选项,因为这种情况往往考查点比较细。分析选项时,不仅要考虑手法,还要考虑内容分析是否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诗中第二句里的“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已经死去,秦朝政权覆亡。
(2)对比手法,把秦始皇和汉文帝进行对照,批判秦始皇的暴政,歌颂汉文帝的仁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1)—(2)题(6分)
驻马听?吹?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分)


参考答案:(1)A? 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3分。)
(2)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 A? 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 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中间四句写笛曲吹奏,作者用了“霜天、沙漠、鹧鸪、暮云、梅花。”等视觉形象,让读者通过联想感受笛曲的苍凉、旷远、凄清的意境以及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以凤凰台上箫史、弄玉的历史典故暗示吹奏者具有仙人一般非同凡响的高超技艺。)
(2)。“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 ]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城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释: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1)?词的上阙是如何描写幽居环境的?(3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本题从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或衬托等角度回答均可。指出方法1分,联系具体词句1分,分析其作用1分。)
答案示例一:上阙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将流水之声比喻为玉鸣(玉佩碰撞发出的清亮的声音)兼有将流水比喻为翠玉之意,第五句赋予山鸟以人的情感(喜悦相呼)。写出了幽居生活的环境之美和心情之畅。
答案示例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屋上青山是静景,阶前流水和山鸟是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和心情的闲适。
(2)①隐居之乐:幽居环境清新可人,归隐生活闲适自在。(2分)
②世事之倦:通过少日与老日的对比(少日功名自许,老去万事成空)表达对世事的厌倦,表达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