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2:5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的地位。(1分)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 (3)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2)D(2分)(3)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 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小题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 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1分)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思对即 可) 小题1: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 (1分)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 (春)愁 (烦恼、惆怅等)。(2分)(如果表现手法答" 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锁有困之意,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心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诗句中多处写景,景中含情,情中蕴含了春愁,表达了无限惆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②譀(hàn):呐喊。 (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 ?
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 (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直上”二字是动态描写,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直上”二字使整幅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从这“直上”二字中溢出。(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树梢也被狂风折断。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意对即可) (3)后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