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2:5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的地位。(1分)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3)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2)D(2分)(3)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
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小题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
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1分)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思对即
可)
小题1: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
(1分)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 (春)愁 (烦恼、惆怅等)。(2分)(如果表现手法答"
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锁有困之意,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心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诗句中多处写景,景中含情,情中蕴含了春愁,表达了无限惆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②譀(hàn):呐喊。
(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
?


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
(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直上”二字是动态描写,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直上”二字使整幅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从这“直上”二字中溢出。(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树梢也被狂风折断。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意对即可)
(3)后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