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A.①使各为赋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②于是以罪诛修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
(1)曹植一方面因为出众的才华被曹操看重,另一方面又与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友善,得到他们的辅助。曹操犹疑不决,好几次想立他为魏太子。
(2)曹丕则暗用权术对付他,掩饰真情美化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继承人。
本题解析:
小题1:B “倩”不是含笑的意思。应译为“使”,“倩人”就是请人(代作)之意。
小题2:C所: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的”。A项为:写作/成为、作为? 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表转折关系,然而。D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捏造
小题3:A.“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是曹植被父亲误解后的自我辩解,非任性而为;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是曹植被冷落排挤后的想法,不是“才华出众”;D.“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是监国谒者灌均的诬告,不是曹植的做法。
小题4:C “悔而罢之”是说曹操打消了立曹植为嗣的念头。
小题5:翻译尽量用直译法。注意第一句中“见异、狐疑、几、数”的译法,第二句中“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嗣”的译法。
【参考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植在十几岁的少小年纪便能流畅诵读《诗经》《论语》和几十万字的辞赋,并且擅长写文章。太祖曹操曾经读过曹植的文章,问他:“你是不是请人代笔写的?”曹植跪下说:“我出口就是自己的想法,提笔就能写成文章,父亲尽可当面一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当时邺都铜雀台新近造成,曹操率领所有的儿子们登台游玩,并让他们每人写一篇登台赋。曹植落笔片刻就已完成,文辞华美可观,曹操甚为惊异。曹植性情随和,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架子,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都不刻意追求华丽。每次拜见父亲曹操的时候,曹操用各种刁钻的问题诘难他,他总能从容对答,因为这个缘故,特别受到父亲宠爱。曹操征讨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过去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尽力(努力)呢!”曹植一方面因为出众的才华被曹操看重,另一方面又与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友善,得到他们的辅助。曹操犹疑不决,好几次想立他为魏太子。曹植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自己不修身自励,饮酒也不加节制。曹丕则暗用权术对付他,掩饰真情美化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继承人。曹植曾经私自驱车行驶于古代专供天子行车所用的道路上,违法开启魏王宫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因之而被处死。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曹操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乱,一方面又顾忌杨修颇有才华,再加上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网罗罪名处死了杨修,曹植心里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救曹仁,并当面告诫他应该注意的事宜。曹植喝得大醉,以致不能接受命令,于是曹操打消了立曹植为嗣的念头。 曹丕即位,诛杀丁仪、丁廙兄弟及所有男丁。 曹植与其他王侯同时被遣往藩国。黄初二年(公元221),监国使者灌均迎合尊长意旨,上奏诬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请旨治曹植罪,文帝因为卞太后的缘故,贬封曹植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他为鄄城侯。黄初三年(公元222),立曹植为鄄城王,封邑二千五百户。曹植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明帝以陈地四县封曹植为陈王,封邑三千五百户。曹植每次想要单独求见与明帝倾谈,讨论时政,希望能获得试用,却最终都没有如愿。当时的宗族法制,对待藩国十分严苛峻迫,藩王的幕僚和下属都是下等庸才,士兵都是些老弱残兵,人数最多不过两百人。又因为曹植以前犯下的过错,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十一年之中封地迁了三次,失意的曾植常常郁郁寡欢,于是发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微服杂卒伍中。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威先屯赵州。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德威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乃退军鄗邑。景仁怒,悉其军以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之胜地!”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阵动,不可复整,乃皆走,遂大败。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五·唐臣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戒其部兵告戒
B.梁军轻出而远来轻装
C.以趋汴州逼近
D.吾军河上,终日俟敌观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部能表现周德威“多智”的一项是?(?)
①能望尘以知敌数?②非吾用长之地也?③微服杂卒伍中?④欲必生致之
⑤其将退而击之胜?⑥平原浅草,可前可却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假装逃跑,而陈章却挺起长槊急追那白马红衣人,结果没追上,反被周德威活捉了。
B.与王景仁一战中,周德威两次谏言,劝阻了庄宗的贸然出击,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致使敌人不攻自破。
C.庄宗亲率银枪军进攻梁军,梁军虽遇败却进攻晋的辎重部队,乱兵冲散了周德威部队,梁军乘机反攻,德威父子战死。
D.周德威勇敢并且足智多谋,在战场上,他善于观察形势、避敌锋芒、发挥己方优势,由于庄宗未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周德威父子俱死疆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5分)
(2)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①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
②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
本题解析:
小题1:俟:等待
小题1:②⑥是周德威分析战场形势;④是周德威的打算。
小题1:原文“章果奋槊急追之”翻译有误,白马硃甲者就是陈章
小题1:①采分点:“军”“河”“迫”和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1分②采分点:“以”“当”“以计”“力争”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周德威,字镇远,是朔州马邑人。他为人勇敢并且足智多谋,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他的小名叫阳五,在梁、晋对峙时期,周阳五的勇敢名声天下闻。梁军围攻晋国太原时,下令军中:“能够活捉周阳五的人可以做刺史。”梁军中有一个叫陈章的骁勇大将,号陈野义,常常骑白马穿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于是周德威告戒自己手下的士兵:“看见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就假装逃走避开他。”两军都摆开阵仗后,周德威穿着普通衣服混杂在士兵里。陈章出阵挑战,刚刚交手,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于是假装败退逃跑,陈章果然挺起长槊急忙追赶,周德威等到陈章已经过自己后,挥起铁槌打,一槌击中陈章从马上落下,于是活捉了陈章。
天祐七年秋,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王熔向晋国请求援军,晋王派周德威领军为前锋驻扎在赵州。晋国军队少,而王景仁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周德威回去对庄宗说:“梁国的部队很精锐,现在不可以与他们交战,应该稍稍后退等待他们进攻。我军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骑兵的优势,平坦的河川、广袤的田野才是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于是后退到鄗邑。王景仁大怒,派出全部军队,与周德威在数十里范围内展转作战,一直打到鄗南。庄宗骑马登上高处,望着战场高兴地说:“此处是长着浅草的平原,可前进可后退,的确是我们的取胜之地!”于是派人告诉周德威:“我将在你之前出击,你可以接我之后跟进。”周德威建议说:“梁军轻装出动且远道而来,他们来时必定没有时间携带干粮,即使他们能够带也没时间吃,不到中午,人和马都饥饿了,我军趁他们准备撤退时再出击取胜。”各将领也都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到未申时,梁军阵营就躁动起来,不能恢复齐整队型,于是士兵都逃跑了,最终惨败。
十五年,周德威率领三万燕国士兵,跟从庄宗驻扎黄河岸边,逼近汴州。庄宗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周德威回答:“梁人家国存亡在此一战。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庄宗说:“我军驻扎在黄河岸上,整天等待敌人,如果见到敌人却不进攻,还来干什么呢?”仓促间督率军队出击。德威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地方了!”交战后,庄宗率领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梁军遭到小败,于是进犯晋军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看到梁军红色的旗帜,都惊慌地跑进周德威的军中,德威的军队出现混乱,梁军乘机冲杀进来,周德威父子全都在作战中阵亡。庄宗与各将领相互搀扶着哭道:“我不听从老将军的话,才使得他们父子二人落到这个结局啊!”庄宗登基后,赠谥周德威太师称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冥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杰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辨,如快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任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如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冥漠:幽冥难懂。 屯邅困踬:困顿挫折,进退两难。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致:致使
B.其雄辞闳辨,如快轻车骏马之奔驰。——闳:恢宏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显:显著
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居:居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①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杰俊伟,怪巧瑰琦。
②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
D.①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较为柔婉,深具情致的祭奠散文。 文中对欧公的文章、气节、功业、品德,皆推崇备至,并申一己向慕瞻依之情。
B.本文语语发自心坎,一吟三叹,极尽哀伤沉郁的情思。
C.王安石认为文忠公一生果决勇敢,刚强正直,但在晚年感叹世事难料,宦海浮沉,以致意气萧索落寞。
D.晚期的仁宗皇帝曾经认为欧阳文公是可以交托国家安危的重责大任,事实证明先生已不负众望。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