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8 03:03: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查和推举) B、而刘婴疾病(绕)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危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 2、以下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之进退——之二虫又何知 C、且臣少仕伪朝——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无以至今日暮——则以刘病日笃 3、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表文写得情词动人,又十分得体。李密反复申说祖母的养育之恩和本人终养祖母的愿望,同时还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此外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B、第二段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C、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注意句法整齐,渐渐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 D、本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6-9题,每小题3分,10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报刘一丈①书?〔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②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注:①刘一丈,与宗臣父亲厚交40余年。②岁,过年;时,每季的节日;伏,夏天的伏日;腊,冬天的腊日。 6.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不孚之病?孚:毛病,缺点 B、即门者持刺入?刺:名帖,名片 C、相公厚我?厚:看重,优待 D、间道经其门?间:暗中,偷偷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袖金以私之?②舟遥遥以轻飏 C、①何客之勤也?②句读之不知 D、①得无厌其为迂乎?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作者写给长辈的回信,首尾两节不免有寒暄客套的话,这在书信中常见。主体部分对刘一丈把自己评价为“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作了深入论述。 B.文章描绘了一个小官僚两次向“相公”干谒的全过程。干谒最终成功,相公亦有“某也贤”的赞誉,于是实现了“上下相孚”,实则权钱交易。 C.作者用漫画手法描写了干谒场面,勾画了几个典型脸谱:权奸的贪污受贿,故作清廉;干谒者的奴颜婢膝,得意忘形;门者的狐假虎威,敲诈勒索。 D.作者将自己与“客者”对比,一个赶着马恭候在权贵者门口,极尽阿谀之能事;一个闭目掩耳加鞭催马经过,有力表现了不向权贵低头,不肯同流合污的气节。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共断为4句,断对一处得1分) 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6分) (2)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4分)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有关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属文 属:撰写,写作 B.汝倩人邪倩:含笑的样子 C.公车令坐死坐:因 ……而获罪 D.幸冀试用幸冀:希望
|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使各为赋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②于是以罪诛修
|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和“任性而为”的一组是(?)(2分)
A.植援笔立成,可观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小题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2)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微服杂卒伍中。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威先屯赵州。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德威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乃退军鄗邑。景仁怒,悉其军以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之胜地!”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阵动,不可复整,乃皆走,遂大败。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五·唐臣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戒其部兵告戒
B.梁军轻出而远来轻装
C.以趋汴州逼近
D.吾军河上,终日俟敌观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部能表现周德威“多智”的一项是?(?)
①能望尘以知敌数?②非吾用长之地也?③微服杂卒伍中?④欲必生致之
⑤其将退而击之胜?⑥平原浅草,可前可却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假装逃跑,而陈章却挺起长槊急追那白马红衣人,结果没追上,反被周德威活捉了。
B.与王景仁一战中,周德威两次谏言,劝阻了庄宗的贸然出击,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致使敌人不攻自破。
C.庄宗亲率银枪军进攻梁军,梁军虽遇败却进攻晋的辎重部队,乱兵冲散了周德威部队,梁军乘机反攻,德威父子战死。
D.周德威勇敢并且足智多谋,在战场上,他善于观察形势、避敌锋芒、发挥己方优势,由于庄宗未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周德威父子俱死疆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5分)
(2)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5分)
5、阅读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冥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杰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辨,如快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任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如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冥漠:幽冥难懂。 屯邅困踬:困顿挫折,进退两难。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致:致使
B.其雄辞闳辨,如快轻车骏马之奔驰。——闳:恢宏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显:显著
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居:居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①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杰俊伟,怪巧瑰琦。
②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
D.①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较为柔婉,深具情致的祭奠散文。 文中对欧公的文章、气节、功业、品德,皆推崇备至,并申一己向慕瞻依之情。
B.本文语语发自心坎,一吟三叹,极尽哀伤沉郁的情思。
C.王安石认为文忠公一生果决勇敢,刚强正直,但在晚年感叹世事难料,宦海浮沉,以致意气萧索落寞。
D.晚期的仁宗皇帝曾经认为欧阳文公是可以交托国家安危的重责大任,事实证明先生已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