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①一人臆倡,众万以附?②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③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④潦溢伤禾,岁率以空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这篇寓言假托一个焚驴求雨、白驴诉冤的故事,(1分)讥讽当权者迷信愚妄、不仁不智的本性,揭露统治者才是致祸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揭示了无知妄测、人云亦云的可惊可骇。)(寓意3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可得2分。)
小题5:(1)(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
(2)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
(3)这个人向驴道教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
本题解析:
小题1:委:顺随,即听任不管,听之任之。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以及词性。例如:“如土委地”中“委”的意思是“卸落”。
小题2:①副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④连词,表修饰。
小题3: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此题考查断句。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 ,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小题4:本题考查文章的寓意。理解寓意首先理解全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给读者有什么启发。
小题5: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通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1)“冤哉焚也”,倒装句式1分;“罹”1分;“吾何预焉”2分,译成“关我什么事呢”亦可。(2)“既”1分;“兹”1分;“无乃复甚”,凝固短语句式1分,句意1分;满分为止。(3)“谢而觉”2分;兼词“诸”1分,连词“而”1分;“释”1分;满分为止。
附【参考译文】
己未年(金章宗承安四年),河朔地区大旱,远近的禾苗都枯焦了,人民失去了依靠。镇阳大帅言说自己心忧农事,督促下属祈求上天下雨很是急切。即使是祈祷解除灾难的小法术,也没有不做的,但终究都没有效果。时间一长,一些怪异的、毫无根据的说法就流传开了。恰逢一户人家有一头才产下的白驴,有人就指着这头驴说:“它就是天旱的缘由啊。云刚刚兴起聚集,驴就仰起脖子大叫,云就完全散去,一丝也不留。这头驴不死,走旱怎么会停呢?”一个人胡乱提倡,许多人就随声附和。镇阳大帅听说了,认为说的很对,就下令赶快牵来,将要用火烧死它。
白驴托梦给帅府属下的某个人说:“(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我很不幸托生不成人类,又很不幸堕为牲畜。人们骑着我,或让我驮重物或让我驾车,我都听人的命令;驱赶我,呵斥我,用鞭子抽打我,也任由他们施加。在劳累和羞辱中终了一生,我的本分就是这祥。可像水旱这一类的事睛,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你们)怎么会想用这种酷刑来处置我?什么人诬陷我,而大帅竟听从了他的话!有些祸是上天造成的,有些祸是由人造成的,人制造的祸患可以自己解决,而上天制造的祸患可以听之任之。殷朝大旱,就在桑林祈祷,祈祷的话一出口就下了雨;卫国大旱,就有了讨伐邢国的战争,军队一出师就下了雨;汉朝大旱,卜式请求以烹煮的刑罚处置弘羊;唐朝大旱,李中敏请求斩杀郑注。拯救大旱的方法多了,为什么不寻求汉唐的这些做法呢?找不到天旱的原由,没有可以归咎的地方,那就是上天的原因,听之任之罢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归结为天祸,凭借毫无根据的说法,就说是我的罪孽。嘿,那不是这样的啊!找来巫师去驱赶旱神,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杀了我如果对人有益,我哪里会吝惜一死呢?如果没有益处,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来增添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轻信惑言是不智,不仁不智,大帅怎么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呢?先生您是他的下属,因此冒昧私下里向您申诉。”
这个人向驴道歉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人们心里一开始不高兴。不久就下了雨,下雨就整月不停,涝灾泛滥伤害禾苗,这年于是没有收成,没有人再议论这头驴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源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乃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主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菜,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渊典其事典:主管
B.渊屡陈捐益捐:舍弃
C.百姓竞劝乐业劝:劝勉
D.其简开解年少简:简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D.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3分)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⑧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以一为 十” ,夸太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太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简”应为“选拔”之意
小题2: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A介词,用;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停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
小题3: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
小题4:“以一为 十” ,夸太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征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参考译文:
国渊字予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任以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太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太,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 解它的 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行,最后死于任上。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列坐其次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吾从而师之
C.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5: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题6:对上面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相助。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没有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坚定的志向。
小题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7分)
⑴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D
小题7:详见解析。
本题解析:
小题1:观,景观。故选B。
小题2:A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B “其次”水的旁边,D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故选C。
小题3:两个“之”都代指褒禅山。②中的“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④中的“其”远指代词,那。故选A。
小题4:A①表示修饰关系。 ②介词,把。B①表示转折关系,却。②表并列关系,并且。C都做介词,表处所,在。D①指示代词,那里。②语气助词,表示反诘语气。故选C。
小题5:A“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B“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C“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故选D。
小题6:用了类比的手法。故选D。
小题7:⑴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用来照明。
⑵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⑶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⑷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