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龙潭夜坐①
【明】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小题1】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王守仁“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现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
【小题2】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同:均被贬失意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目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情方式。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大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传情。所以要想知道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感情,首先要关注创作的背景,也即关注注释,因为注释中往往给出产生感情的原因;然后到诗歌中找情感词;最后找意象。题干说“前三联”,注释说“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这些信息不可忽略。首联中有“花香”“溪声”,颔联有“鸟鸣”,颈联有“草露”“松风”,可见诗人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因为在诗歌中常常采取以声衬静的反衬手法);而在颔联中有一个明显的情感词“孤”,“幽人月出每孤往”一句充分体现了诗人月下独行的孤独寂寞。答题的模式:用……手法(抒情方式),借助……抒发了……感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是一道比较题。比较的点是两人的人生遭际和人生态度。这就要联系二人创作这两首诗歌时的背景。王的这首已经在注释中告诉我们了,“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苏的这首词创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中可以看出人生遭际是相同的,都是被贬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人生态度方面,王诗的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尾联中“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既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又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情”,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王在自己的诗中体现了虽遭贬谪,却依然豁达乐观,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但隐隐之中有一种遁世之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早 秋
许 浑
遥夜泛①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②。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③。
【注】①泛:弹,犹流荡。②拂:掠过。金河:银河。③淮南两句,引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焉”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思。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2.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苏 幕 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消魂。 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小题1: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其中着一“寒”字,突出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汇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内容上的作用是?。(3分)
小题2: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着一“寒”字,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山映斜阳天接水”。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3分)
小题2: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虚无缥缈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颜色;金风习习,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山映斜阳天接水”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不到的地方。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小题2:试题分析:“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让人黯然神伤,每天夜里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洁,反而让人倍感寂寞与怅惘,于是不由得端起酒杯来想一舒愁苦的百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反而使自己的愁思更加悲苦。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阴
[清]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1)春日无绪的闲愁之情。如,醉卧不眠,静听花落、雨声,闲适与轻愁参半。(2)对春日美景和雨后初晴的向往、喜悦之情。如,画阁开启,农人春耕的实景,“山下路边”游人踏青的想象之景,充满作者向往、喜悦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小题1: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
小题2:两首诗都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通过溪水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可以有两种答案:
例:不同意。(2分)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3分。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2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小题2:拟人(2分)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该题也可以这样答:同意。在“人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3分。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2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小题2:温庭筠的《过分水岭》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