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①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 ②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 ③我强齐弱,势不相侔。 ④逼送成都,竟不屈节。 ⑤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 ⑥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小题:(1)又多次升迁就做了伯下大夫,后来他和杜子晖出使到陈朝,协商攻打北齐。(对“迁”、“聘”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2分)(2)北齐的皇帝亲近小人,政令刑法日渐紊乱,皇上您仁慈宽厚,法令严明。(对“昵近”、“至尊”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3)王谦失败后,鲍宏驾乘传车进入京城,隋文帝杨坚(或高祖皇帝)嘉奖他,把一条金带送给了他。(对 “传”和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C(C、①副词,“始终”;②副词,“竟然”。A、都是连词,表承接,“就”; B、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D、都是介词,“和”“跟”)
小题:B(①明帝的礼遇,属间接表现;④表现其气节;⑤属间接表现)
小题:D.(“鲍宏善于收揽人心”在文中看不出,他建议皇上赐尉义臣姓杨也并不是为自己收揽人心)
小题:(1)(对“迁”、“聘”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2分)(2)(对“昵近”、“至尊”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3)(对 “传”和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各1分,全句基本意思对1分)
译文
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事梁,官至治书侍御史。
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迁镇南府谘议、尚书水部郎,转通直散骑侍郎。江陵既平,归于周。
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谋伐齐也。
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少御正,赐爵平遥县伯,邑六百户,加上仪同。高祖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期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转邛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迥,后复与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为金氏。访及群下,宏对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姓刘氏,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赐义臣姓为杨氏。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时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东坡卜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②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④,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宋·费衮《梁溪漫志》)
【注释】
①自儋北归:从儋州遇赦回来。东坡曾被贬为琼州别驾,治所在儋州。②卜:选择。阳羡:今江苏宜兴。③缗:一千文为一缗。 ④毗陵:今江苏常州。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访山水为乐
(2)夜与邵步月
(3)坡徙倚听之
(4)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5)即命取屋券
(6)竟不索其直
小题2:选出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遂与邵推扉而入
B.遂举以售诸人
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D.四者无一遂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吾家有一居
(2)居无何
(3)居则曰:“不吾知也。”
(4)居为奇货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
(2)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
小题5:东坡为什么“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用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寻访(2)在月光下散步?(3)徘徊?(4)难道?(5)契据?(6)结果
小题2:D
小题3:(1)住房(2)过了(3)平时(4)贮存
小题4:(1)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2)苏东坡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
小题5: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顺,如意)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北方,选择住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和官员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读书人邵民瞻拜东坡为师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撑着拐杖走过长桥,游赏山水以此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哀伤?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不孝顺,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缗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并且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同时叫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屋去,最后也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从此以后,苏东坡就回到毗陵,没有再买房子,而是借顾塘桥孙氏的房子暂时住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入蜀,未见知待 见:被
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 委质:归顺
C.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仰:仰望
D.唯器异姜维云 器异:敬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刚简”性格的一组是(?)
①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②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③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④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⑤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⑥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袍鼓,则战争方始耳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年轻时未蒙重用,直到年过七十,才位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
B.邓芝向诸葛亮献计,深得其赏识,并被派遣出使东吴,向孙权表示友好。
C.邓芝凭着卓异的政治远见,促使孙权断绝了与魏国的往来,与蜀国结盟联合。
D.邓芝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个性刚强质朴,不掩饰感情,不能与众官和睦相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4分)
译文:?
(2)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4分)
译文:?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如今主上幼小懦弱,刚刚登上帝位,应该派遣大使再次表示与吴国友好。(2)邓芝担任大将军二十多年,奖赏惩罚严明果断,善于体恤士兵。(3)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的“仰”应解释为“依赖”。
小题1:①是讲邓芝的清廉与政绩,③说邓芝有远见卓识,⑥是邓芝回答孙权的问话。
小题1:“年过七十,才位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是张裕对邓芝的预测。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关键词语“初”“位”“重”“申” (2)关键词语是“明“断”“恤”“卒伍”(3)关键词语“越”“尽”。
【参考译文】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是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代。东汉末年来到蜀地,没有被人赏识礼遇。当时益州从事张裕善于相命,邓芝前去测算,张裕对邓芝说:“你年过七十以后,官位会升至大将军,被封侯。”邓芝听说巴西郡太守庞羲喜爱人才,就前往依附他。刘备平定益州,邓芝任郫县邸阁督。刘备出巡到郫县,与他交谈,对他的才识大为惊异,提升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为广汉郡太守。所治之处都清正严明有政绩,入朝廷任尚书。
先主刘备在永安去世。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讲和,刘备多次派遣宋玮、费柿等人前往答复。丞相诸葛亮十分担忧孙权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恐怕会有别的打算,不知想个什么办法好。邓芝求见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幼小脆懦弱,刚刚登上帝位,应该派遣大使再次表示与吴国友好。”诸葛充回答道:“我考虑很长时间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罢了,如今正好找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您。”于是派遣邓芝去向孙权表示友好。
孙权果然犹疑不决,没有及时召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好奏文呈交孙权,说:“我今天前来也是想为吴国考虑,不只是为蜀国考虑啊。”孙权于是会见了他,对邓芝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国和睦相好,但担心蜀国君主幼弱,国力小而形势紧张,若被魏国乘势攻击,便不能自我保全,因而犹豫不定。”邓芝回答说:“吴与蜀两个国家占据四个州的地域,大王您是著称于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拥有多重险要坚固的地势,吴国也有三条大江的险阻可守,这两方面的长处合在一起,唇齿相依,进击可以兼并天下,退守可以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如今要是归顺魏国,魏国一定上要求大王入朝拜见,下要求将太子收押在魏国,如果不顺从它的意思,它就会挟天子之命来讨伐反叛者,蜀国也一定会顺长江而下趁机进逼,这样一来,江南之地就不会再属于大王的了。”孙权默然很久,说:“你说得对啊。”于是与魏国断绝往来,与蜀国连和,派遣张温到蜀国回访。蜀国派邓芝再度访问吴国,孙权对邓芝说:“要是天下太平,吴、蜀二位君主平分而治,不是很和乐的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要是并吞魏国后,大王还是个未深深领略上天旨意的人,那时君主各自发扬德义,大臣各自竭诚尽忠,将军擂动战鼓,那么双方的争斗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你的直诚,竟到这般程度!”
邓芝担任大将军二十多年,奖赏惩罚严明果断,善于体恤士兵。自身的衣食财物都依赖朝廷,不随意铺张,厉行节俭。最终没有备置家产,妻子、儿女都不免受饥挨冻,去世之日家无余财。他的个性刚强质朴,不掩饰心意情态,不能与众官僚融洽。对同代的人少有崇敬,只敬重姜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②。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③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
① ?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②?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③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
④ 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平生以为胜期胜期:美好的愿望
B.偕者二僧一客偕者:同游的人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旋:回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月下舟中仰视之之二虫又何知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既泊,乃命酒肴设九宾于礼,臣乃敢上璧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小题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B.由黎君说的“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览胜的独特神韵。
小题5:翻译(10分)
1.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D?旋:随即
小题1: C?因为, A代词/这? B于是/依靠? D于是/才
小题1: B
小题1:? B?“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理错有误。
小题1:
1 山后没有人居住,有几家搭棚住在山坳里,是沙洲上的人为躲避水灾而来的。
2 《岳州地方志》上说君山周围有七里多地,由于我们的船走得慢,一路上走来似乎不止七里多地。
3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风起浪涌,面对美景痛快畅饮,每个人都超过原有的酒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