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2:00: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如”字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如”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C.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使使如秦受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阅江楼记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阮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馐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六朝迄于南唐——迄:到 B.亦可为天下后世法——法:效仿 C.登览之顷,万象森列——象:景象 D.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兴:高兴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描写朱元璋“登览”所见的一项是(? ) ①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②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阮之严固。 ③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 ④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 ⑤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 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馈之勤。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章虽为奉命应制之文,但本文的结构比较巧妙,且言语简洁,写景叙事和议论穿插得比较自然,具有宽阔舒展的气势。 B.朱元璋于金陵狮子山,察看地形地貌,并高度赞叹其为帝王之洲,应将此地改为“阅江楼”。 C.作者认为,兴建阅江楼,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且由不同事物而产生不同的感慨,都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理念。 D.文章为应制文章,浓郁的歌功颂德之气,且用临春楼、结绮楼、齐云楼、落星楼来反衬阅江楼的磅礴气势。? 4.将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山川出现的王气相称。? (2)天下有这样多的臣民,就更觉得要想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接触到类似的事物,便引起联想,不止一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宝婺生传 清 陆次云 宝婺①生,忘其名。顺治初,我师②破金华,宝婺生夫妇相散失。生卧积尸中,得免死。妇行不知所向,为健儿③所获。无何,健儿移师驻华亭。生觅耗于华亭,不可得。困乏无聊,坐叹于旅馆之侧。旅馆主人鉴其貌,怜而问之。生告以故,主人曰:“若识字乎?”曰:“识。”“习会计乎?”曰:“习。”主人曰:“盍留我馆中,勷④若事而徐访尔妻,可乎?”生曰:“得如是,诚幸甚。”生入馆,悉代主人劳。主人逸甚,而业加盛,利倍入。主人有女,欲妻之,而未发也。 一日者,旭始旦,一人急遽趋而来,至馆饭;饭毕,酬值,急遽趋而去。生视其有所遗,启之。灿然白镪⑤五十金也。以告主人,俟其返。日亭午,其人复急遽趋而来,汗渍衣,息喘喘,详视几地,茫然也。生问之,曰:“觅遗金。”生曰:“遗几何?”曰:“金五十。”生曰:“何用乎?”曰:“持向营中往娶妇,失之矣,将奈何?”生曰:“金固在,还之于子,无苦也。”即出金,其人受金拜谢去。越数日,失金者持二柬云:“蒙子还金,事谐矣。某日当婚,此婚君所赐也,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生固辞。主人曰:“吾勿暇,而不可却也。”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⑥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妇偶举目视生,俨然故夫也。于是生一恸而偃于碧草之上,妇一恸而伏于孤篷之中。舟及门,促妇起,不能起也。问其故。曰:“适见一人如故夫,故伤悼欲绝耳。”问其人何若,妇言其仪表衣冠,宛然生也。娶妇者急觅生,见生悲卧不能起,问其故,不肯言。固问之,曰:“适见一人……”语未毕,哽咽不能续。娶妇者憬⑦然曰:“我知之,是妇即君妇也。君既得金,君之金矣。还金而赎妇,是天命我代君以完其偶也。君无悲,吾感君义,敢不以此为报乎?”生难之,娶妇者请其主人以为主。主人曰:“还金者,义士也;还妇者,义不在还金下。娶妇而失妇,不可也。吾有女,当妻还妇者;所娶妇。当返还金者。”闻者成以为善而两从之。更推主人之义,与二义士相鼎立。 (选自《虞初新志》卷九) 注:①宝婺:浙江金华府的别称。②我师:指清军。③健儿:指清兵。④勷:同“襄”,相助。⑤白镪:白银。⑥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⑦憬然:醒悟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觅耗于华亭——耗:音信、消息 B.困乏无聊——无聊:精神空虚 C.盍留我馆中——盍:何不 D.生难之——难:感到为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勃若事而徐访尔妻 ②娶妇而失妇,不可也 B.①何用乎 ②问其人何若 C.①坐叹于旅馆之侧 ②金固在,还之于子 D.①生偶举目视妇,俨然故妻也 ②促妇起。不能起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义举”的一组是 [? ]
①主人有女,欲妻之 ②以告主人,俟其返 ③还之于子 ④敬请主人与君饮卮酒 ⑤敢不以此为报乎 ⑥吾有女,当妻还妇者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宝婺生在战乱中与妻子离散,一个旅店的主人收留了他。宝婺生为旅店的主人尽心操劳,店里生意越来越红火。 B.有个客人在旅店里吃早饭,匆忙中将五十两银子遗落在旅店里,。宝婺生发现了银子,等那客人再次回来时如数奉还。 C.宝婺生如约参加失金客人的婚礼,发现新娘真像自己的妻子,新娘也认出了自己原来的丈夫,悲痛欲绝,不肯举行婚礼。 D.本文以宝婺生夫妇破镜重圆的故事为线索,赞美了宝婺生、店主、失金客人这三个普通人的美好情操和道义精神。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妇行不知所向,为健儿所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勿暇,而不可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C 5.生秉主人之命/至期往/往见失金者之家/乃亦一善族也/日未晡/生闲步溪头/遥见一叶扁舟/半篙春水/中有翠袖云鬟之人/掩袖而坐/云载新妇至。 6.①他妻子逃离时迷失了方向,被清兵捕获。 ②我没有空闲去,你就不要推辞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 |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分)
⑵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D ?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⑴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⑵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
本题解析:
小题:益:更加?
小题:代自己
小题: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小题:
附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面,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