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9 22:01: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标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标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标,标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标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标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标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标遂匿所收船,不以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标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标间行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标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标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民多来款附,乃有随标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标从太祖攻拔之。标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标与其豪右相知,请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标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标行郡事,标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标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标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标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标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标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标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标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标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标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标军。标以众败,遂降于齐。标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遂匿所收船,不以敌资:帮助
B.乃遣标间行邺以观察之诣:到,往
C.请行诣邵郡 微:隐蔽,暗中
D.所经之处,多并粮附之赢:获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标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标乃具船以济王师?②乃遣标间行诣邺以观察之?
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
⑤标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标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杀害时投奔杨标,杨标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标也因此而闻名。
B.杨标不居功自傲。杨标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标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C.杨标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标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标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D.杨标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标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当时舆论因此轻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标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标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标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稽胡依仗(凭借)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标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恃”,“宾”,“抄”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标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标的军队。(“洛阳未下”为被动句式,“设备”,“奄至”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赢:背,担。本题考查理解是词的含义。理解实词要依照语境、词性,把实词放在原文中解释。例如:“赢得生前身后名”中“赢”的意思是“获得,得到”。
小题2:①体现杨标忠义豪侠之气②是太祖的做法⑥体现杨标军事才能。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凡是含有①、②、⑥选项的都可以排除,依次可选出答案C。
小题3:“杨标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错。文中应是:杨标因为倚仗王覆怜做成这件事,于是上表让朝廷任命王覆怜为邵郡郡守。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求语句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恃”、“宾”、“抄”;(2)“洛阳未下”为被动句式,“设备”、“奄至”。
附【参考译文】
杨标字显进,正平郡高凉县人。杨标少年时豪爽侠义有高远志气。魏孝昌年中,尔朱荣杀害朝臣,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奔杨标,杨标把他隐藏起来因而使他免于一死。孝庄帝即位,王元徽才又出来做官,又担任司州牧。因此杨标凭借侠义忠烈而闻名。杨标被提拔任命为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攻入洛阳,孝庄帝想要前往晋阳投奔尔朱荣,下诏让杨标率领他的族人在马渚收集船只。杨标没有到达,孝庄帝已经向北越过太行山,杨标于是藏匿收集来的船只,不用它们帮助敌人。等到尔朱荣奉孝庄帝的命令向南征讨,来到马渚,杨标才准备好船只来帮助朝廷的军队。
当时东魏迁都邺城,太祖想要知道他们做什么,于是派遣杨标从小路到邺城来仔细察看他们的情况。杨标出使回来,报告的事情适合皇上的心意,被授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依仗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标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杨标很有随机应变的谋略,能了解边地的情况,诱导教化部落的首领,很多人都来诚心归附,于是有人跟随杨标入朝朝拜。当时弘农为东魏守,杨标跟从太祖打败了他。杨标父亲杨猛先前任邵郡白水县县令,杨标与那里的豪门大族相互交好,于是杨标请求隐藏行踪到邵郡,发动他们起兵来响应朝廷。太祖答应了他。杨标于是前行,与当地豪族王覆怜等人暗中谋划发动叛变,秘密响应参加的有三千人,城内外一同发兵,于是攻占了邵郡。众人商议推选杨标管理郡中事务,杨标因为倚仗王覆怜做成这件事,于是上表让朝廷任命王覆怜为邵郡郡守。
太祖认为标有谋略,能够委以边境的任务,于是下表让杨标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深入在敌境三百多里,然而杨标声威向来显著,他经过的地方,很多老百姓都背着粮食来归附他。等到达建州,已经有一万人。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郡,敌军渐多。杨标因为孤军无援,并且腹背受敌,于是谋划想要撤兵。他担心义兵中有人背叛,于是伪造太祖书信,派人好像从外面送来一样,信中说已派遣四路大军前来援助。趁机令人漏泄这件事,使人们知道这件事。杨标分派完毕,于是在半夜撤军回到邵郡。朝廷赞许他权宜变通保全军队,就任命他为建州刺史。当时东魏以正平郡为东雍州,派遣薛荣祖镇守。杨标将要谋划夺取它,于是先派奇兵,急攻汾桥。薛荣祖果然全部派出城中战士,在汾桥抵御防守。夜里,杨标率领二千步骑兵,从他处过河,于是偷袭攻克了正平郡。
保定四年,杨标被任命为少师。这年,周朝大军包围洛阳,太祖下诏让杨标率义军一万多人从轵关出发辅助攻打洛阳。然而杨标自从镇守东境二十多年,数次与齐人作战,常常战胜,因此就有轻敌之心。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标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标的军队。杨标因为军队战败,于是向齐军投降。杨标起初建立功勋时,有慷慨壮烈之志向,等到军队战败,就投降敌人求得苟且免死。世人因此轻视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马钧传
[南北朝]傅玄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如,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能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试之易也——效:效果
B.其巧可否——益:改进
C.后之君子,其之哉——鉴:引为教训
D.闻贤不试以事,良可也——恨:遗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申 甫 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无一人及甫者及:赶上
B.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干: 拜谒
C.遽薄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遽别去,不知所不如须臾所学也
B.遂言甫朝不拘于时,学
C.金公御史为参军斧斤时入山林
D.听召募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3分)
?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人,威风震慑四海。


本题解析:
小题1:卒,通“猝”,仓猝。
点评: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小题2:B都是介词,向、对;A动词,到、往/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凭借/按照;D代词,代指申甫/语气词,大概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难点有两个,D项中的语气助词,大概,学生绝大部分分析不出,C项中的“凭借”也是难点。
小题3: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点评: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将题肢认真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注意主语的变化等等。
小题4:主要语言点:(1)故:原先、先前,乞:请求,师:像老师一样。(2)奋:振奋、发展,长策:长鞭,履:登上,敲扑:刑具
点评:本题一道考查课外的阅读文段句子,一道考查课内句子,句式上没有什么特殊的,都不是太难。
【参考译文】
申甫,是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能言善辩。做童生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人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于是那位道人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按照四个方向摆放完毕,然后将老鼠放入那里面,老鼠多次奔跑冲撞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人又引来一只狐狸,那只狐狸想要抓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狐狸也终于不能进入阵中,狐狸和老鼠相互对抗了很久。那道人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八阵图’,小子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懂得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人就离开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时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那道人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分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后来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他的法术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min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兵士派给申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召募兵士。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仓猝不能够训练好。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部属,还没来得及参战呢。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相左,又忌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们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凭证,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驰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倚重他。他打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上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肉搏,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权贵大臣争相指责申甫,并且讥讽刘公和金公不能知人善任。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理会申甫之死的人。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部队出战,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结果遇到伏兵突然出现,刘公指挥将士殊死奋战,经过一昼夜多时间的顽强抵抗,几路援兵都没有到来,最终也战死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②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
(《孟子·尽心下》)
【注】 ①(tiǎn):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小题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两个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一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1分)异:孔子所说的“言”,是属于智慧问题;(1分)孟子所说的“言”,是属于道德问题。(1分)
小题2:没有根据的话,不经求证就传给他人听,是失德的,不符合正义的。(2分)君子只说该说的话。(1分)


本题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难度较大,选文文句简短,要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相对不容易。答题时,考生可以将题目分解为两个问题,即先考虑孔子孟子分别认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然后再回答两人的观点有何异同。从文段内容看,孔子认为要根据对象的值不值得来确定该不该说,而孟子则认为要根据说话的内容是否正确来区别该不该说。因此,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话不能乱说”,不同点则是区别该不该说话的条件不一样。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是命题人援引的作者观点,而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显然在于所给的材料。“道听途说”之言当然不该说,而不该说的理由,从语段①来看,是因为不符合“智者”的要求;从语段②来看,是因为不符合“士”的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直道可行
济南同知①吴公,刚正不阿。时有陋规:凡贪墨②者亏空犯赃罪③,上宫辄庇之,以赃分摊属僚④,无敢梗者。以命公,不受;强之不得,怒加叱骂。公亦恶声还报之,曰:“某官虽微,亦受君命。可以参处⑤,不可以骂詈也!要死便死,不能捐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5]!”上官乃改颜温慰之。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人自无直道耳,何反咎斯世之不可行哉!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一官员》)
【注释】
①同知:官名,知府的副职。②贪墨:同“贪冒”,贪图财利。③亏空犯赃罪:亏空公款,犯贪污罪。赃,贪污所取得之财物。[3]以赃分摊属僚:把因贪污而亏空的公款,转嫁府属官员,分摊偿还。⑤参处:弹劾处分。⑥上枉法赃,上,上交。依法:追查赃款,应由贪污者上交,而今无辜者代交,非法,故称“枉法赃”。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刚正不阿
(2)无敢梗者
(3)某官虽微
(4)不能捐朝廷之禄
(5)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捐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
(2)上官乃改颜温慰之。
(3)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人自无直道耳,何反咎斯世之不可行哉!
小题3: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什么手法塑造吴公刚正不阿的形象?
小题4:试分析“上官”对“直道可行”的态度,进而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


参考答案:
小题1:(1)曲从,迎合?(2)挺直,强硬?(3)我(谦辞)
(4)舍弃?(5)坚持真理
小题2:(1)我不能舍弃朝廷给我的俸禄,代人接受违法的赃物的赏赐!
(2)那位上级官员于是改变脸色,态度温和地安慰他。
(3)人们都说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那么人间也自然没有真理了,为什么反而责怪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呢?
小题3:济南同知吴公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
小题4:“上官”先骂后慰,不能说明他最后认同了吴公,认同了“直道可行”,只是怕贪赃事败才如此。这也表示了作者蒲松龄的态度,用以揭示官场黑暗、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很难的,也用以呼吁“直道可行”。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济南同知吴公,为官刚正不阿。当时有个不好的习俗:凡是贪污的官吏被查出犯贪污罪,上面的官吏就庇护他,他就用贪污得来的钱分摊给同僚,没有敢揭露阻止的人。上官用这来命令吴公,吴公不同意;上官强制也没得逞,就愤怒地责骂(他),吴公也愤怒地对他说:“我的官职虽然很小,但也是受君王的命令。你可以参劾处置我,但不能以此来骂我!要我死就死好了,我不能舍弃朝廷给我的俸禄,代人接受违法的赃物的赏赐!” 那位上级官员于是改变脸色,态度温和地安慰他。人们都说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那么人间也自然没有真理了,为什么反而责怪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呢?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