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近年来,酸雨污染较为严重,防治酸雨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氯碱工业产品处理含二氧化硫废气的方法,流程如下:
(Ⅰ)将含SO2的废气通入电解饱和食盐水后所得到的溶液中,得NaHSO3溶液。
(Ⅱ)将电解饱和食盐水所得气体反应后制得盐酸。
(Ⅲ)将盐酸加入NaHSO3溶液中,反应所得到的SO2气体回收,生成的NaCl循环利用。
①写出步骤(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写出步骤(Ⅱ)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步骤(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还有学者提出利用Fe2+、Fe3+等离子的催化作用,常温下将SO2氧化成SO42-而实现SO2的回收利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设计了如下方案,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转化器中SO2氧化成SO42-的转化率。

①该小组采用下图装置在实验室测定模拟烟气中SO2的体积分数,X溶液可以是???????。(填写序号)

A.碘的淀粉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钡溶液
②若上述实验是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的,欲测定转化器中SO2氧化成SO
的转化率,已知气体流速,还需测定的数据有??????????????????、??????????????????????????。
参考答案:(1)①SO2+NaOH=NaHSO3
②2NaCl+
本题解析:求解SO2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需要求出两个量,一个是SO2的体积,一个是混合气的总体积。利用量气装置,可求出吸收SO2后余气的体积;利用洗气瓶中的X溶液,求出SO2的体积。所以对于洗气瓶中的溶液,必须能与SO2反应,且能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以便确定反应的终点。求解SO2的转化率,应求出SO2气体的总量和生成SO的量。因为在前一问中已求出SO2在混合气中的含量,所以只需确定混合气的总量。利用流速求总量,只需知道通入时间。要求SO2的转化率,只需确定沉淀质量。
本题难度:困难
2、计算题 (8分)为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称取0.500g试样,高温下在氧气流中燃烧,使试样中的硫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将燃烧后的气体通入加有淀粉指示剂的溶液中吸收,并用已知浓度的碘溶液进行滴定。
(1)滴定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VmL浓度为amol·L-1的碘溶液,则试
样中硫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请化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快速测定结果,配制一定浓度的碘溶液时,要使每消耗0.1mL碘溶液相当于试样中含硫0.001%。则该碘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是多少?(需列简要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8分)
(1)I2+SO2+2H2O ==H2SO4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关于硫酸和硝酸的说法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C.在铜分别与浓硫酸和浓硝酸反应中,两种酸都表现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D.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和脱水性,浓硝酸没有脱水性,D项错误,其余选项均正确。答案选D。
点评:金属和氧化性酸反应时,氧化性酸既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有下列三组固体混合物:
①Na2O2、NaOH混合物,含Na元素58%
②FeSO4、Fe2(SO4)3混合物,含Fe元素31%
③Na2S、Na2SO3、Na2SO4混合物,含S元素25.6%(以上均为质量分数)
则上述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40.35%? 46%? 37.6%
本题解析:先仔细观察化学式的特征及已知数据:①中Na2O2、NaOH两种物质中Na、O原子个数比均为1∶1,则m(Na)∶m(O)=23∶16(质量比);②中两组分含三种元素,已知含Fe为31%,那么S、O两种元素的含量共为69%,而S、O原子个数比为1∶4,则其质量比为1∶2;③中三种物质中,Na、S原子个数比为2∶1,则其质量比为46∶32,已知混合物含S元素25.6%,由此可知含Na、O元素的质量分数,通过观察、分析,便可计算出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关于CO2与SO2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是无色气体
B.都是非电解质
C.通入Ba(OH)2溶液中都能产生白色沉淀
D.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二氧化碳并非酸雨的形成主要原因。所以D错误,应该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