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思想内容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叙述的是家族的尊卑关系,体现的是血缘的亲疏远近,所以是A项宗法制的思想内容。分封制体现的是政治上的尊卑等级关系,所以排除B项。C项礼乐制是西周为了约束贵族日常行为的制度,与材料无关。D项是无关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的家族等级关系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
材料二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固这一“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 带来了什么后果?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黄宗羲的话有没有道理?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2)郡国并行制。
王国势力坐大,酿成“七国之乱”。
颁布“推恩令”。(6分)
(3)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有道理。(2分)
理由: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分析与掌握。本题较为容易,回答时首先要联系所学的秦统一后所采取的措施,再结合材料“……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影响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要注意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威胁到中央集权;材料“……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指的是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实行的“推恩令”。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分析与认识。从材料“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相权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故需废除。废除丞相后,君主大权独揽,形成没有限制的绝对权力,容易造成极端专制和腐败,所以黄宗羲的说法有道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丞相的废除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家族成为自成一体的微型邦国,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中国人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忠孝观念都源于宗法制度。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4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3分)
(2)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9分)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4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3分)
(2)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3分)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6分)
(3)得:①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任答一点得2分)
②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两点得4分)
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2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2分)
本题解析:(1)此题主要是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专制主义,另一个是中央集权。前者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后者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汉朝通过思想的统一巩固了政治的统一。(2)材料中“外铄”催化“内生”说的是外因对内因的作用。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也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表现主要有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思潮、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潮等。(3)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里的取得的成就和失误。成就主要有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找到了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消极方面主要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以及在政治领域里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周分封制下的主要诸侯国有:燕、齐、鲁、卫、晋、吴、楚;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因此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
点评: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
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分布在要地)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有相对独立性。
(3)特点:
①周王与诸侯以“土地”和“义务”为联系纽带;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③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④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4)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①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5)分封制的演变: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
从汉至清一直存在分封。在封建社会,分封是皇权的体现之一,但所封诸侯王在封地内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统治权。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