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n bsp;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2、判断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废除秦国旧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4、判断题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议兵》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四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回答问题:
(3)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回答问题:
(5)概括材料六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4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2分)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