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四)
2018-10-17 00:37:32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20分)内阁制度在东西方国家均有实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部分)
1714年 乔治一世即位。 1718年 因语言障碍,乔治一世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 乔治一世任命首席财政大臣、议会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1742年 因受下院多次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这成为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标志。 1782年 英国在北美失败,首相诺斯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783年 乔治三世任命小皮特为首相并组阁。 1784年 面对议会的反对,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并最终在大选中获胜。这表明英国责任内阁制继续发展。
|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内容。(8分)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有人提倡改革内阁”的理由,(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美国内阁改革“都未获得成功”的原因。(2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与德国内阁的异同。(8分)
参考答案:(1)内容: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内阁受到议会反对,首相要向议会辞职,或者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内阁成员共进退;首相组阁需要得到国王形式上授权。(答4点可给8分) (2)理由:内阁无法定地位,政治地位较低。(2分) 原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独揽行政权,故内阁地位提高,可能妨碍总统行使行政权,破坏三权之间的制约与平衡。(2分) (3)相同点:内阁均对皇帝负责。(2分)不同点:地位和职权:明内阁没有法定地位,职权不明确,德内阁是法定机构,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3分)实质:明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德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中的关键信息是——“因语言障碍,乔治一世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议会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因受下院多次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英国在北美失败,首相诺斯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面对议会的反对,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概括材料可知责任内阁的内容是,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内阁受到议会反对,首相要向议会辞职,或者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内阁成员共进退;首相组阁需要得到国王形式上授权。 (2)“有人提倡改革内阁”的理由要从政治地位的及哦啊度分析。关键信息是,“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概括材料可知,内阁无法定地位,政治地位较低。“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独揽行政权,故内阁地位提高,可能妨碍总统行使行政权,破坏三权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笔记哦啊思维能力。从材料三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宰相由皇帝任命,负责内阁事务。明朝内阁与德国内阁相同点在于,内阁均对皇帝负责。不同点从地位和职权和性质方面分析。明内阁没有法定地位,职权不明确,德内阁是法定机构,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实质不同,明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德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说”,把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定为中世纪,宋以后为近世纪,认为这一时期的变革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确立。”下列制定变革可作为其论据的是 A.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B.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官吏任免制度 C.从宗法制到君主专制 D.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制词语唐宋时期“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确立。”A、B、C都是秦朝的,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贵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由中央考试选拨,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科举制。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联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最易结重人伦”等信息,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伦关系,这种“血缘纽带”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B.了解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束缚
D.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是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主张认识西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故选A。BC项错误,开眼看世界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的林则徐和魏源,他们不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或者摆脱封建束缚;D项错误,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新思想的核心。
考点:西学东渐
点评: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发展自己。他们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后来,地主阶级洋务派把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则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度,西学东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