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以致在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的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此文中的“当时”应该是指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2、判断题 “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
①“知识就是感觉”?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③“幸福在人间”?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判断题 在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①孙中山具有真诚的民主革命的精神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当时的中国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判断题 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比重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6.9%
| 71.8%
|
1956年
| 32.2%
| 53.49%
| 7.3%
| 0
| 7.1%
|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改造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朱)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楚辞集注》、《辩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论孟集议》、《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材料二?陆九渊……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初读《论语》,既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理,亦无不同也。”或劝九渊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比较朱熹和陆九渊治学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相同之处。概括他们对儒学发展的突出贡献(6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