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豪强地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北魏均田制实行原因的认识和综合、归纳能力。
A、C两项都是均田制出现的背景不是直接原因,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隐庇户口,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B项与题目要求相符,D项显然与当时的实际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
材料二?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材料三?嘉靖以来,府州县学中某些混入的生员,不务实 ?学,为非作恶,在地方上形成一种势力。1575年张居正规定 ?“今后岁考,务须严加校阅。如有荒疏庸耄,不堪作养者,即 ?行黜退,不许姑息……童生丛择三场俱通者,始行入学,大府 ?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 ?名亦不为少”。?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五?
材料四?张居正曾指出“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 ?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1577年他提 ?出清丈全国田地,次年正式实行,试图使田地“皆就疆理,无 ?有隐奸。盖既不减额,亦不益赋,贫民不致独困,豪民不能并 ?兼”。?
——《张文忠公全集》附录“文忠公行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创设考成法的目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张居正改革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张居正有哪些认识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通。通过考成法,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整顿学校,重视品行与才学;考试择优录用,灵活控制名额。
(3) 认识:土地兼并造成农民逃亡或起义,农民失地却依旧纳税。措施:按数目清丈田亩,多占田地多纳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倒幕派的主力是
A.中下级武士
B.西南诸藩的大名
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D.封建地主阶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考查教材中基础知识。倒幕派包括很多,但以中下级武士为主,这也决定其改革的不彻底性。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9分)
(2)除移风易俗之外,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在改革内容上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归纳概括二者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适应民族融合趋势);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6分)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 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3分)
(2)内
容相似之处:变革土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4分)作用相同之处:促进社会进步(或社会转型)。(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以上三项叙述正确,符合提干“不正确”之意的是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因为秦国早在春秋时就设县。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对于商鞅变法,从考点来说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从考查的角度来说,重点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变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