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这是反对
A.方田均税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
2、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学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
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
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
森学制计划
》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
材。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12分)
3、判断题 《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4、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以下各项变法措施反映了这一思想的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青苗法
D.将兵法
5、判断题 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