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根据所学,刺史是西汉设立的,最初是监察地方,节度使设立于唐朝,是管理地方的机构;参知政事和三司使是宋代设立的,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的。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能够直接找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历史信息。(2)从材料二中文字“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说明汉代重新采用分封制以革除秦弊;其具体内容是“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即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汉初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危害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这些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因此谈不上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代以后才开始,排除①;三省六部制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解决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符合题意;宋代为了分割宰相权力,设置三司分割其财权,③符合题意;元朝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④。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的举措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A现错误,无独立的决策权;B项错误,丞相负责执行,是外围机构;D项说法错误,中朝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了决策的机构,并非有名无实。因此ABD均错。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了汉武帝时加强皇权的措施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孙中山》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