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存百姓”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皇帝制度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B C D三项均是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重要贡献,但仔细比较贡献的大小可以明显得出结论: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显然重于某项制度,故答案选D。
点评: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极高的个人价值,这也正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一直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结合秦朝社会的时代特征来进行。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学经典教育青年子弟,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欧洲历史行进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分裂因素——西欧一批实行民主的国家和中欧、东欧一批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欧洲梦”又被提出了。直接推动这一“欧洲梦”成为现实的核心力量是( )
A.德国和法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苏联
D.英国和德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提及西欧国家的联合,首先从德国和法国开始,因为德国和法国历史上是宿敌,这两个国家不联合不可能推动其他国家的联合,故西欧国家的联合首先从德法开始,故本题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古至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真正受到了关注,共同富裕被毛泽东视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他的方法不都是对头,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邓小平语)……如果寄希望通过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其结果必然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理解包含着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方面。
——肖冬梅、陈湘舸文章(《探索》2009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分)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4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2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有何异同(6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4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思想主张:体现仁和礼的思想(或者等级观念)(2分)。
(2)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2分)。
办法:通过政府行为来解决问题;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4分)(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两点即可)
没有实现。(2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2分)
(3) 目标上都追求共同富裕(2分)。方式上毛泽东搞平均分配,一刀切(2分);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渐进地达到共同富裕(2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2分);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2分)
本题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直接概况出孔子的救济观点,从孔子主张社会救济应由统治者来实施说明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对民众实行“仁爱”,同时他又不主张个人救济,说明他认为个人不能僭越自身身份,个人作为应符合礼制;(2)从材料二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概括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和解决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张在当时的中国无法实现,具体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内外环境和理论本身的缺陷来回答;(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二人都认识到了同富裕对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但二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措施上有很大不同。结合邓小平对民生问题的理解思考新时期中国人民是如何把这一指导思想付诸实施的。
点评:材料以古今如何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任何一个方面进行纵向的梳理和归纳均可看出社会进步的痕迹。对于此种类型问题的考查,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创造等方面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